中华聚闻网是聚焦国内外企业品牌新闻,关注企业最新事件和活动,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新媒体。关注品牌、聚焦商业!
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 -> 故事 >> 正文

风起樟木:樟木风电场并网背后的绿色工程

Date:2025-10-20 14:20:19    来源:    作者:   访问:57   

初秋的桂北山区,云雾缭绕的群山之巅,22台高达120米的白色风车开始划破晨雾。随着调度中心指令下达,由中国能建葛洲坝一公司承建的樟木风电场项目成功实现首次并网发电。项目总规划装机容量120兆瓦,设计安装22台风力发电机组,其中20台单机容量5500千瓦,2台单机容量5000千瓦。从首批机组并网到全面投产,这座风电场正在书写着中国能源转型的基层实践。

风车下的新机遇:清洁能源如何点亮山区生活

在樟木镇村民的记忆里,山风曾是阻碍发展的自然屏障。“以前大风天只能紧闭门窗,看着山上的树木被吹得东倒西歪。现在看着这些缓缓转动的风车,感觉连风都成了我们的朋友。”当地村民李志强站在自家新建的楼房前说道。他的儿子在风电场建设期间学会了机械操作,如今已成为运维团队的一员,每月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项目建设期间,一条条新修的硬化道路如银色丝带般蜿蜒在山间,不仅打通了风机运输的通道,更将偏远村寨与外部世界紧密相连。“这条路修通后,我们的砂糖橘运输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一,客商也愿意直接上门收购了”,樟木镇罗柴村党支部书记指着新修的道路说,“风电场给我们带来的,远不止清洁电力。”

在环保措施方面,项目建设者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始终。站在施工区域俯瞰,基坑防尘网如绿色绸缎覆盖着山坡,施工区域设置着统一的连续围挡,洒水车定时在道路上巡回作业。这些举措在保障工程进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了施工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更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团队建立的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系统,成为当地环境教育的生动教材。“我们特意组织了村民参观学习,现在村里也开始推行垃圾分类了。”当地小学教师介绍说。

项目的建设还带动了当地服务业的兴起。在风电场附近的集镇,几家新开的餐馆和便利店生意红火。“项目建设期间,工人们常来光顾,现在项目人员也会定期来采购。”一家便利店老板笑着说。这种辐射效应正在悄然改变着当地的经济生态。

绿色动能的价值转化:从风中取电到点绿成金

樟木风电场的经济生态效益令人瞩目。据测算,项目全面投产后,年上网电量可达22069万千瓦时,这些清洁电力可满足约10万户家庭的年用电需求。在环境效益方面,每年可节约标准煤6.6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万余吨,相当于种植了800余公顷的森林。

“这个项目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项目负责人邹坤表示。樟木风电场不仅优化了区域能源结构,更通过“风电+乡村振兴”的模式,为当地发展注入新动能。监控屏幕上实时跳动的发电数据,见证着绿色能源的稳定输出。

在产业链带动方面,项目建设期间,当地混凝土供应、机械租赁、物流运输等行业都获得了发展机遇。一位当地运输队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我们车队参与了大部分风机设备的运输,这为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更深远的是,随着绿色电力的稳定输出,覃塘区正在规划建设绿色数据中心、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清洁能源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值得一提的是,风电场还与当地形成了独特的共生模式。在风机下方的空地上,村民们尝试种植中草药。“风机的阴影会随日照方向移动,不会对作物生长造成持续影响,反而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种植空间。”一位正在田间劳作的村民说。这种立体化的土地利用方式,正在创造着额外的经济价值。

攀登绿色高峰:在挑战中铸就精品工程

樟木风电场的建设历程,是一部与自然条件博弈的奋斗史诗。喀斯特地貌带来的复杂地质条件,让每个风机基础的施工都面临独特挑战。“我们遇到的岩石硬度远超预期,”现场施工负责人指着无人机拍摄的照片回忆,“在最困难的这个机位,我们调来了最先进的破碎设备,三个班组轮流作业,连续奋战72小时才完成基础开挖。”

在技术创新方面,项目团队研发的锚栓笼安装辅助工具,将安装精度提升到了0.12毫米级。“这相当于在两米长的物体上,误差不超过一根头发丝的直径,”项目总工程师王山佳形象地解释,“正是这种对精度的极致追求,确保了风机在未来二十多年里的安全稳定运行。”这项创新不仅提高了工程质量,还将安装效率提升了30%,为项目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

在质量管理上,项目团队创新实施“日清日结”动态协调机制。每个施工日结束时,各班组都要对当日工作进行总结,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这种精细化的管理方式,使项目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无效移动时间降低了30%。“我们建立了严格的质量追溯制度,每个环节都有据可查,”安全总监展示着厚厚的施工日志,“这些记录将为后续的风电场建设提供宝贵经验。”

面对山区复杂的气候条件,建设团队还开发了一套智能施工调度系统。“我们根据天气预报提前调整施工计划,有效避开了近50个雨天的施工延误,”项目负责人说,“这套系统确保了项目在合同工期内顺利完成。”

如今,站在群山之巅眺望,22台风机如白色巨人般屹立在连绵的山脊上。它们不仅见证着中国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更见证着建设者们克服重重困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随着最后一批风机完成调试,这个绿色能源基地将全面投入运营,继续着它将风能转化为清洁电力的使命。(中国能建葛洲坝一公司  付榕





关键词:

本网站为服务于中国中小企业的公益性政府网站,因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
精彩图文
图文推荐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