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驱动内外协同 打造高职专业质量评价 “川水范式”
——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质量评价改革纪实
专业质量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 “生命线”。近年来,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紧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针对传统专业质量评价 “标准脱节产业、指标粗放模糊、结果难落地” 等痛点,以 “数智驱动 + 内外协同” 为核心,探索构建 “四化四强”(制度化、多元化、规范化、数字化,强闭环、强协同、强专业、强效能)专业质量评价体系,走出一条契合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深度对接产业需求的改革新路,初步形成可复制推广的 “川水范式”。
破局:瞄准痛点找方向 锚定 “类型化” 改革靶心
“过去专业评价‘学校自说自话’,课程设置和企业需求‘两张皮’,毕业生到岗要‘补三个月课’。”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与质量管理处负责人坦言,传统评价模式曾让专业建设陷入 “封闭循环”—— 评价标准与行业脱节、指标难以量化、结果仅停留在 “排名”,无法真正推动专业升级。
2021 年起,学校锚定 “职业教育类型特征” 核心,明确改革目标:对接 “西部大开发”“成渝双城经济圈” 战略,推动专业与四川 “5+1” 现代产业深度融合;构建 “产教融合实效、校企协同育人” 为核心的类型化评价体系;依托数字化形成 “评价 — 诊断 — 改进” 闭环,让专业质量评价从 “工具” 变 “引擎”。
攻坚:四大举措织密体系 构建 “全链条” 改革矩阵
—— 诊责结合,用制度闭环激活 “指挥棒”。 学校建立 “牵头部门 + 配合部门 + 二级学院” 多级运行机制,出台《专业质量评价管理办法》,将评价结果与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绩效分配直接挂钩:评价末位专业 “亮黄牌” 预警,整改不力则 “红牌” 停招。近三年,3 个专业因评价末位完成课程体系重构,2 个专业调整招生计划,倒逼专业主动 “向产业看齐”。同时,编制《专业质量评价实施指南》,细化 “星级专业” 建设标准 ——“五星级专业” 需对接行业龙头企业需求,“三星级专业” 要完成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 100% 对接,从根源上解决 “专业与产业脱节” 问题。
—— 内外协同,用多元主体打通 “产教壁垒”。 打破 “学校独唱” 格局,学校联合 “四川水利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引入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第三方评估机构、毕业生及家长等 “五方主体”,组成 “多元评价共同体”。企业深度参与全流程:四川水利发展集团每年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审定,将 “智慧水利”“装配式施工” 等产业新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毕业生家长代表加入 “就业质量评价组”,从 “职场适配性” 角度提出建议。2023 年,学校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 专业因企业评价 “岗位能力对接度不足”,立即新增 “水利工程智能化运维” 课程,当年毕业生进入企业后 “上岗即上手”,企业满意度提升 25%。
—— 队伍升级,用专业智库保障 “评价科学性”。 组建 “专兼结合、跨界融合” 评价专家库:校内依托省级教学创新团队,开展 “专业诊改能力提升行动”,62 名骨干教师按 “水利工程”“电力系统” 等专业方向分类培养,既懂职业教育标准又通产业技术;校外聘请 38 家单位 100 余名行业专家,实施 “行业导师驻校评价”—— 每学期参与毕业设计答辩、课程标准修订,将 “企业需求” 转化为 “评价指标”。例如,在 “产教融合型专业” 评估中,专家们构建 “企业需求满足度、技术标准覆盖度、岗位能力达成度” 三维模型,直接推动学校将 “智能测绘”“水电仿真” 等实训设备更新纳入年度预算。
—— 数智驱动,用技术赋能构建 “全生命周期生态”。 联合北京蓝墨大数据、四川华夏博康等企业,搭建 “产业 — 技术 — 人才 — 专业” 映射平台:通过分析水利、电力产业链结构、核心企业岗位需求,绘制 “行业职业图谱”,将 “产业链需求” 转化为 “专业建设指标”。比如,针对 “智慧水利” 产业对 “智能化监测” 人才的需求,学校通过图谱分析发现 “水利工程智能运维” 岗位缺口大,立即新增 “水利智能监测技术” 专业,课程体系直接对接 “物联网监测系统操作”“大数据分析” 等岗位能力,2024 届该专业毕业生提前 3 个月被企业 “预定”。同时,搭建 “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智能监测系统”,实现 60% 以上质量观测点动态采集,云平台沉淀教学大数据 4.6TB,为专业调整提供 “实时数据支撑”。
成效:从 “改革” 到 “实效” 交出高质量答卷
三年改革,让专业质量 “看得见、摸得着”:
——质量保障更长效:“评价 — 诊断 — 改进” 闭环机制激活内生动力,近三年学校投入 3000 余万元用于专业改造,“末位预警” 让 3 个传统专业完成 “智能化升级”,形成 “全员参与” 的质量文化。
——人才培养更 “对味”:42 个专业完成 “产业适配性梳理”,1+X 证书认证通过率从 50% 提升至 75% 以上,毕业生岗位适配周期缩短 40%,近三年就业率持续保持 95% 以上,对口就业率稳定在 70% 左右。
——队伍能力更专业:建成省级教学创新团队 3 个,60 余名骨干教师完成 “教育标准制定”“技术转化应用” 专项培训,32% 的课程标准完成 “智能化改造”。
——数智效能更显著:打造 “233” 特色专业群布局,停招 7 个与产业脱节的专业,新增 5 个新兴专业,数字化系统实现 “产业需求 — 专业调整” 快速联动。
展望:从 “工具改革” 到 “系统治理” 向更深层次跃升
“专业质量评价不是‘终点’,而是推动专业迭代的‘起点’。”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与质量管理处负责人表示,改革中仍需破解 “多元主体利益协调”“传统专业迭代压力”“数字化系统实时性” 等问题 —— 未来将强化 “评价共同体” 长效协作机制,建立 “行业技术预警 — 专业调整” 快速响应体系,深化 AI 技术在数据采集分析中的应用,探索 “柔性化评价标准” 适配复合型人才培养,推动评价从 “工具性改革” 向 “系统性治理” 升级。
作为水利类高职的 “排头兵”,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的 “川水范式”,为高职专业质量评价提供了 “可复制、可推广” 的样本 —— 以数智为 “桥”,以协同为 “脉”,让专业建设真正 “贴着产业走、跟着需求变”,为培养 “适配新质生产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注入强劲动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