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与火的交响:陶瓷技艺于传承创新中璀璨重生
“出于尘俗泥土,却历火重生;饱含光彩,而不露锋芒”,是对鹤壁窑最好的写照。鹤壁窑,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民间窑场,属磁州窑系。始烧于晚唐,经五代、北宋、金而终于元,历时长达500多年,尤以羑河两岸为核心窑场,全盛时期被誉为“四十五里烧造坡”,清乾隆三十七年《重修栢灵桥碑记》载:“邑西之人借以养生者不啻数万家”。1963年6月20日,鹤壁窑遗址被公布为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鹤壁窑古瓷蕴含千年历史文化积淀,严谨的制瓷工艺与独特的装饰技法,使其成为豫北地区瓷文化的代表。而今,“鹤壁窑古瓷烧制技艺”这项千年技艺的火种,正由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卫国悉心守护。
1974年出生的张卫国,是“鹤壁窑古瓷烧制技艺”第六代传人,自幼在父亲张软生的教导下学习制瓷技艺。细腻的青土、莹润的白碱、厚重的黄土,这些鹤壁窑特有的制瓷原料,是张卫国童年记忆里最亲切的符号。煤层下开采的青灰色黏土做坯,经白碱泥浆提亮胎色,再以黄土调釉这套延续千年的原料制备工艺,早已刻在了他的骨子里。
在张卫国的工作室里,手工拉坯的转盘日夜转动,荡釉、蘸釉的手法行云流水,1280摄氏度的窑火熊熊燃烧,将含铁釉料煅烧出兔毫、油滴等惊艳世人的结晶釉色。他严格遵循“原料开采—手工成型—施釉装饰—高温烧成”的传统流程,使用绘、剔、刻、划、压印,以及将两种以上技术相结合等多种方法,让历史故事、花鸟虫鱼在瓷坯上呈现得栩栩如生。
为让千年窑火照亮更多人的生活,张卫国创新性地打造了鹤壁窑传习旅游体验基地。借助鹤山区西杨邑传统村落的非遗点亮乡村项目,他在基地设置了传统工艺体验、传统民间工艺品展示、传统工艺制作和历史工艺技艺知识四大功能区,让研学的学生和广大游客能获得拉坯、彩绘、刻画、釉烧等全流程制瓷体验。当孩子们的小手在陶轮上触摸泥土的温度,当游客们亲眼见证素坯经窑火变为瓷器的奇迹,鹤壁窑的文化基因便在这样的互动中悄然传承。
多年来,张卫国不仅培养了3名核心技艺传承人,更通过研学培训让20余人掌握基础技艺,用“研发+生产+销售”的模式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他的儿子张艺驰也已熟练掌握了制瓷技艺,正逐步成长为鹤壁窑新一代的希望。张卫国深知,技艺的传承不仅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文化的延续和精神的传承。他期待着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发光发热。
在儿子的帮助下,鹤壁窑已成功烧制出多窑釉色灿烂、造型独特的鹤壁窑新生代作品。在继承老手艺的基础上,张卫国父子俩更是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创作出了“缸”系列产品,包括实用性的茶叶缸、复古水缸杯、家居挂饰水缸盆景等,注册商标“大福缸”品牌。并在基地设立传统纯粮酿造酒坊,以大福缸装酒,让瓷有所用、酒有所容,艺术与实用完美结合。公司根据鹤壁窑风格,开发了餐具系列,杯、盘、碗等器具,意在继续扩大鹤壁窑艺术瓷的受众范围,让鹤壁窑艺术瓷生活化,走进千家万户。
带着对历史的致敬与对创新的探索,张卫国在传承的基础上研发的鹤壁窑新产品在各种参展、赛事活动中,获得多项荣誉,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从高级工艺美术师到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众多荣誉加身的背后,是他三十余年如一日的坚守——守着窑火,守着匠心,守着这份让鹤壁窑“声闻华夏,百世流芳”的文化自信。
如今,鹤壁窑的千年瓷韵正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当代生活。那些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白地黑花瓷上水墨,在他的手中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延续,让非遗之美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