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聚闻网是聚焦国内外企业品牌新闻,关注企业最新事件和活动,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新媒体。关注品牌、聚焦商业!
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 -> 故事 >> 正文

税务服务护航村集体经济行稳致远

Date:2025-09-03 11:55:48    来源:    作者:   访问:63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合规是基。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防城港市税务局立足职能、主动作为,护航村集体经济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助力每一份乡土耕耘都能收获阳光下的果实。

精准滴灌送政策

走进广西防城港鸿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五彩椒种植基地,500亩五彩椒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忙着管护、采收,一派丰收景象。从去年70亩到如今500亩的规模跃升,见证着企业的蓬勃发展,预计今年收成60万斤,可腌制约120万瓶系列产品,更彰显着产业的强大潜力。

“得益于国家的税惠政策,我们有更多的资金能更灵活的投入到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下半年计划扩种至1000亩,还将拓展木瓜种植,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企业负责人谈及发展规划,眼中满是憧憬。

防城港市港口区税务局紧扣村集体经济发展脉搏,精准梳理涉农税收优惠政策,靶向锁定农产品深加工、农机农具购置等关键领域进行深入讲解。组建专业团队开展“政策+申报”双辅导,助力企业应享尽享政策红利。如今,该企业依托潭油村“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盘活土地资源打造五彩椒基地,有效带动村民共富,在税务“滴灌”滋养下,村集体经济正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春风化雨润沃土,税惠助农促振兴。东兴市税务局紧扣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梳理自产农产品免税、小微主体减免、扶贫捐赠扣除等涉农优惠,制作分类清晰、主体明确的政策清单,创新组建“税收双语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政策解读+申报辅导+案例教学”三位一体服务。

税务干部们带着“惠农大礼包”走村入户,在田埂边、果园里,用大白话为村民讲解政策适用边界,帮助涉农主体充分享受税收优惠,让精准的政策滴灌成为涉农主体的“致富指南”,用暖心的双语服务架起税民“连心桥”,让便民办税的春风吹进千家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感慨道:“税务部门送来的不仅是政策‘及时雨’,更注重让我们合规享受优惠。”

产销合规防风险

近年来,防城港市各乡镇发展各类乡村特色产业。在上思县华兰镇华城村的村集体经济项目产业园内,阳光玫瑰葡萄的采摘销售刚刚圆满收官,红薯产业便紧锣密鼓的接续登场,展现着产业发展的蓬勃活力。

“阳光玫瑰葡萄是我们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我们还科学套种玉米、生姜和早春红玉西瓜,带动村集体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有效带动了农户共同增收。”办税员马先生说道。“随着业务量增长,合作社近期的开票需求明显增加,税务部门不仅第一时间辅导我们调整发票额度,还主动提示相关的涉税风险点,实实在在帮助我们解决了问题,我们产业发展更安心。”

聚焦涉农票据规范与风险防范,上思县税务局依托“党建红+税务蓝+乡村绿 助力乡村振兴”税费服务点,主动下沉服务、上门问需,提供发票开具、风险提示等套餐式、个性化、速响应的涉税服务,面对面解答涉税疑难,手把手指导办税缴费、票据管理,有效筑牢了产销环节的合规根基,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产业、抵御风险的信心与动力。

针对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聚居特点,东兴市税务局“税收双语服务队”穿梭于京族三岛,走进村寨院落,手把手教会农户如何通过手机扫码便捷代开发票,并现场演示“非接触式”办税流程;在村委会议室,精心设计情景模拟环节,互动式辅导合作社规范建账建制,做好“三流”一致,并帮助村办企业厘清申报要点与合规要求,为村集体经济筑牢合规经营的基础防线。

“现在卖自家种的红姑娘番薯这些农产品,不仅不用缴税,开发票也不用大老远跑税务服务大厅,就近就能办,真是省心又省力!”村民们赞不绝口。

特色经济添动能

在防城区大菉镇百里村的田间地头、庭院车间,一幅多元产业振兴图景正徐徐展开——黄心木薯在撂荒地上蓬勃生长,药用菲牛蛭在水箱中蠕动增殖,古法压榨的山茶油飘香四溢。

针对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薄弱、发票管理混乱、免税申报易错等痛点,防城港市防城区税务局为百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量身打造全周期税务合规方案,护航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在初创期梳理木薯深加工、水蛭养殖销售等细分领域适用条款,讲解电子税务局纳税申报、发票开票流程,根据“庭院经济”分散经营特点,指导建立“集中核算+分户台账”财务管理模式,为村集体经济播下合规种子。在产业发展期,指导合作社健全财务制度与风险内控机制,规范发票开具与管理,从源头防范虚开风险,同时,明确产业补贴、收益金的支出边界,提醒村集体提前设计分红方案,化解收益分配隐患。

“不仅教我们足不出户办理涉税事项,还辅导建立财务管理制度,提醒涉税风险点,让我们可以安心谋发展。”谈及发展历程,大菉镇百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韦家娟满是感慨。

在税务护航下,百里村合作社鼓励农户盘活房前屋后和院落的闲散空间资源,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如今,黄心木薯种植面积达100余亩、水蛭养殖箱150个,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让特色产业扎根于制度的土壤,让乡村振兴稳于合规的航向。(肖松驰)




关键词:

本网站为服务于中国中小企业的公益性政府网站,因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
精彩图文
图文推荐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