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拓宽“致富路” 腾起“新白龙”
“以前这条路才2.5米宽,两边全是私搭乱建的棚子、堆着的杂物,下雨天路边满是泥坑,骑车稍不注意就摔进泥里!现在路宽了、环境美了,收玉米、运蔬菜的车直接开到地头,这路真是修到俺们心坎上了!”站在新野县新甸铺镇白龙村新拓宽的水泥路上,村民杨大爷抽着旱烟,脸上的皱纹里都透着笑意。
白龙村,因“白龙化身”的传说得名,地处豫鄂两省交界处,却因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薄弱,一度被“出行难”困住发展脚步。村里原有村组道路设计标准低,多年未修,路面坑洼不平;不少村民还在路肩上种瓜果、堆杂物,把本就狭窄的道路挤得更窄,“大车进不来、小车会车难”成了常态——不仅村民日常出行受堵,更让村里的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运不出去”,成了制约乡村发展的“拦路虎”。
2025年2月省中原银行驻村工作队入驻后,第一件事就是走村入户摸实情。“群众最急的是啥?走访一圈下来,‘修路’两个字听得最多。”驻村第一书记张军广说,解决“出行难”,成了工作队改善村容村貌、助力乡村振兴的突破口。
多方协调聚合力:从“要我让”到“我要让”
道路拓宽,先过“思想关”。不少村民在路边种了蔬菜、搭了棚子,担心修路会“吃亏”。为了做通群众工作,张军广带着工作队队员,天天往村小组长、沿路村民家里跑,白天帮村民干农活,晚上拉着家常讲政策,把道路拓宽后“出行方便、农产品好卖、村子能发展”的好处掰开揉碎说,还拿着施工图纸征求大家意见,让村民们觉得“这路是为自己修的”。
真诚换真心。在张军广和工作队“一心为民”的劲头感召下,村里的党员干部率先带头,沿路村民也纷纷响应:有积蓄的主动捐钱支持修路,有货车的义务帮忙拉材料,有力气的跟着清理路边杂物;原本担心“吃亏”的村民,不仅主动铲除了路肩上的蔬菜,还帮着劝邻里配合,短短一周,道路拓宽涉及的“占地清障”工作全部完成,没发生一起矛盾纠纷。
实地监督保质量:从“修通路”到“修好心路”
解决了“思想关”,张军广又忙着协调资源。经过多次对接,他为白龙村争取到C10标号混凝土350余方,重点对村部门前主干道、7组和8组的道路进行拓宽硬化,总施工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
施工期间,张军广成了工地上的“常客”。三伏天里,他带着工作队队员顶着烈日、冒着近40℃的高温守在现场,一会儿查看混凝土的配比够不够,一会儿蹲下来摸刚浇筑的路面平不平,一会儿提醒工人做好安全防护。“这路是村民的‘致富路’,质量绝不能含糊!”张军广说,每一段路面浇筑、每一处路基夯实,工作队都全程监督,确保修出来的是“放心路”、“幸福路”。
如今,走在白龙村的新路上,平整的水泥路面通到村民家门口,路边还种上了绿植,曾经的“泥水路”变成了“景观路”,曾经的“拦路虎”变成了“致富桥”。“以前收玉米,得用小推车往大路上运,现在收割机直接开到地里,收完就能装大车拉去卖,省时又省力!”村民王大哥笑着说,道路通了,外地收购蔬菜的客商也愿意来了,村里的小青菜、黄瓜能卖个好价钱,大家的腰包更鼓了。
“修一段路,靓一片景,利一方民。”张军广表示,中原银行驻村工作队不会停下脚步,接下来还会聚焦村民的“急难愁盼”,继续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比如在路边装路灯、建排水沟,让白龙村不仅“路通”,更能“业兴、景美、民富”,真正腾起乡村振兴的“新白龙”。
李晓涛 韩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