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聚闻网是聚焦国内外企业品牌新闻,关注企业最新事件和活动,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新媒体。关注品牌、聚焦商业!
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 -> 故事 >> 正文

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社会实践团队实践纪实

Date:2025-08-26 15:30:39    来源:    作者:   访问:57   

2025年7月,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寻访兵团精神”社会实践团踏上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二二二团。十五天里,团队成员们踏访这片热土,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触摸兵团精神那滚烫的内核。

寻迹:戈壁滩上的精神图腾

北庭文史馆的玻璃展柜里,一把十字镐静卧如凝固的史诗——镐柄被岁月磨穿,镐身锈迹斑驳,却似有千钧之力。七十年前“人拉犁耙垦荒原”的号子仿佛从镐尖迸发,撞在团队成员心上。虎口裂了缠麻绳,沙暴来了用身挡——这便是兵团人脊梁的硬度。

军垦遗址的地窝子的土墙被风沙啃出沟壑,“献了青春献终身”的标语墨迹早已淡去,却在一代代人的青春里烧得滚烫。“站在这里才懂,‘献终身’不是刻在墙上的字,是刻进骨子里的使命!”土圆仓旁,带队教师熊晓琼轻声感慨,“从地窝子到土圆仓,从军垦犁到智能农机,工具在迭代,可‘自力更生’的根,早扎进了戈壁岩层。”

匠心:奋斗者浇灌的绿洲

申江海的鱼棚里,中华鲟划开银弧。十六年前他带着蘑菇种植技术西进,从“蘑菇匠”变身“戈壁渔翁”。如今水产网络覆盖全疆,带动三十余户增收。“怕什么换赛道?戈壁最懂坚守!”他感慨道,“年轻人总盯着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却忘了最朴素的‘接地气’——‘匠心’的起点,在田埂上、鱼塘边。”

葡萄园的晨雾中,寇亚琴指尖轻捻果穗上的糖霜:“酒沉七年香,人需扎根二十年。”她研发的“厂字型葡萄架”专利,让戈壁葡萄酿就的酒香沿着亚欧大陆桥飘向远方。天润乳业的车间里,罗晓红凝视检测仪跳动的数据,那是她二十年无声的坚守。“‘扎根’不是熬日子,是让每一寸时光都结果。前辈们用镐头开拓土地,我们用精度守护舌尖——这就是新时代的‘拓荒’。”

传承: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办公室里,91岁的甘大国谈及当年放弃重庆老家留守边疆的原因时,眼睛亮得像星星。“建设兵团是信仰!这是我的使命。”时光在甘大国脸上刻下深深的沟壑,却更加映衬出他无私奉献精神的崇高。

89岁的宫翠英和团队成员坐在一起,掌心的茧子积了铜钱厚,摸上去像老树皮。1956年夏天,渠水烫得能煮鸡蛋。她却扑上去用身子堵缺口,护着千亩葡萄苗。地窝子的土墙上并挂着两口黑锅:一口熬稠粥给工地上的同志,一口煮糊糊喂怀里的娃。“献了青春献子孙”这句誓言,在锅沿的焦痕见证下刻入宫奶奶心中。

西部计划志愿者张钰莎的日记本里,夹着一朵风干的沙枣花,皱褶间仍存戈壁夏日的清香。二十多年来,2.4万余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如沙枣花般扎根戈壁,2024年90%在岗者选择留疆。沙枣花香得朴实,就像把他乡作故乡的他们——‘传承’不是复刻过去,是让兵团精神在我们心中开出新的花。

答卷:写给边疆的誓言书

十五天的寻访,在队员心里酿成滚烫的誓言。

“地窝子的煤油灯,照着先辈们躬耕的铁骨。”队长李旭龙在日志里写到,“甘爷爷说‘沙漠变家园,靠的是代代初心’。我们的初心,就是用食品科技让每一粒粮食、每一颗果实都更安全、更营养——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的‘煤油灯’!”

相机里的一张张照片拼凑出一幅精神地图:甘大国的军功章、寇亚琴的发酵罐、罗晓红的检测仪……这些带着温度的物件告诉我们:“扎根处,即是吾乡”。我们的“扎根”,就是把论文写在边疆的田野车间,写进百姓的饭碗中。

实践结束时,二二二团团委副书记张湘清望着队员们,声音带笑:“你们用脚丈量历史,更用心传承精神火炬。愿兵团精神的火种,照亮你们守护粮食安全的新征程,收获产业振兴新的硕果。”

当一双双年轻的手与老兵布满老茧的手在军垦犁上相握,天山北麓的风沙里,那部由青春铸就的戍边史诗,正被新的犁铧接力续写。新一代的梦想与誓言,沿着永不停歇的犁痕,一寸寸扎进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扎进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刘桂青 柏杨 杨若涵 史宗铭 李旭龙)




关键词:

本网站为服务于中国中小企业的公益性政府网站,因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
精彩图文
图文推荐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