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17件关联案,护航民营企业破局新生
7月10日,当东阿县某食品工程有限公司的最后一笔执行款项履行到位,缠绕这家企业长达数月的17件关联案件终于彻底画上句号。企业负责人长舒一口气,车间里机器持续的轰鸣声,此刻听来格外悦耳。
就在一个月前,东阿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隋得民带领执行团队回访时,看到的是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产品整装待发的景象。从查封边缘到产能复苏,这家专注于阿胶系列产品研发生产的企业,在东阿县人民法院的法治护企下,完成了惊险的“重生一跃”。其历程,生动诠释了人民法院如何精准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有效化解民营企业债务链条,助力‘诚实而不幸’的民营企业家东山再起”的精神,为民营经济营造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暖环境。
困局:诚信企业陷泥潭,多重债务锁生机
成立于2017年的某食品工程有限公司,坐落在东阿经济开发区,拥有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和实力不俗的研发团队,规划年产能涵盖阿胶系列产品700吨、膏方800吨、阿胶黄酒及果酒1000吨等。企业团队深耕阿胶行业多年,一度展现出良好发展势头。然而,受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企业资金链骤然断裂。至2025年初,公司价值5300余万元的资产被法院查封,深陷包括金融借款、劳动争议、买卖合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在内的17件关联案件漩涡。沉重的债务枷锁,让这家本有技术基础和市场前景的企业濒临窒息。强制拍卖清算,似乎成为最直接的选择,但这同时也意味着一个创业梦想的破灭和数十个工作岗位的消失。
破局:善意精准施良策,平衡之中求共赢
面对这一困境,东阿县人民法院执行团队在深入“司法体检”后,做出了一个关键判断:该公司属于典型的“诚实而不幸”,其困境非因恶意失信造成,核心生产能力和技术团队价值仍在。强制执行固然简单,却可能扼杀一个地方特色产业的希望,最终也未必能最大化保障各方债权人利益。
法院果断启动挽救程序。执行团队的核心思路是在法律的框架内寻求最有利于各方、最有利于企业存续发展的最优解,实现双赢、多赢甚至共赢。经过调研、沟通,执行团队开出“良方”—推动股权改革引入战略投资。历经三个月艰难磋商,股东同意增资600余万元,这笔资金如同及时雨,为首批案款的偿付提供了保障。在有了资金后,执行团队精准施策,分类化解。对银行等金融债权人,法官充分阐释最高法关于化解民企债务链条、宽容失败的精神,分析“杀鸡取卵”与“放水养鱼”的利弊,推动企业通过增资扩股盘活核心资产,优先偿付金融债务,保障了金融债权的安全性和回收率。某债权银行代表坦言:“起初对和解方案有疑虑,但法院的分析让我们明白,支持企业重生才是盘活抵押资产、最终保障债权的更优路径。这体现了司法智慧,是真正的‘精准输血’而非‘简单放水’。”对供应商与施工方, 在买卖合同和工程款纠纷中,法官寻求折中方案,既考虑债权人的现实损失,也体谅企业暂时的支付困难,通过分期履行等方式,修复了上下游产业链的信任与合作关系,为未来可能的继续合作留下空间。对于棘手的劳动争议案件,法院始终坚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既要确保被拖欠工资的劳动者合法权益及时得到保障,又要避免因僵化执行导致企业瞬间停摆、员工集体失业的“双输”局面,执行法官耐心调解,向企业和劳动者双向释法明理,最终达成的方案既清偿了欠薪,又保住了21个关键岗位和生产线的持续运转。“厂子被封时心都凉了半截,以为这工作肯定保不住了,”一位生产线上的老工人回忆道,“没想到法院和公司一起努力,工资补上了,厂子也活过来了,我们还能继续在这里干,心里特别踏实。”和谐的劳动关系得以维系。
新生:引资引智引资源,三效统一绘新篇
此次司法挽救行动,其意义远超个案本身,实现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在政治上,精准响应了中央及最高法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传递了司法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明确信号,提振了企业家在东阿创业兴业的信心。在法律上,17件案件均以和解方式圆满执结,执行到位率高,严格依法保障了各方程序与实体权利,维护了司法权威。在社会层面,不仅保住了企业主体、稳定了就业,更避免了因企业倒闭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修复了区域产业链条,促进了经济社会和谐稳定。一位参与增资的原股东感慨道:“过程很痛苦,但法院的坚持让我们看清,只有引入新力量,企业这个平台才有未来。这是明智的选择。”
隋得民在回访企业中指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法院的护企行动不仅要“解困”,更要“赋能”。该企业的重生,正是司法助力“招商引资”内涵的深化。法院推动的股权改革,不仅引入了宝贵的“资金”,更吸引了具有深厚行业“资历”的战略伙伴,并为企业拓展了“资源”。企业负责人向隋院长介绍,目前企业正聚焦技术升级与市场开拓,对实现年产数千吨阿胶系列、膏方及黄酒产品的目标充满信心。“是法院的‘法治赋能’,给了我们二次创业的底气和更广阔的空间。”企业负责人的话语中充满感激。
基石:机制创新筑沃土,法治护企向未来
该企业的成功脱困重生,并非偶然。它植根于东阿县人民法院自2022年9月起精心构建的“法治护企”体系。该体系整合了18家涉企服务单位资源,成立“法治护企工作室”,形成合力;创新建立“红黄蓝”企业健康预警机制,对辖区内百余家重点企业常态化开展“司法体检”,防患于未然;更重要的是,推动司法理念实现了三重深刻转变——从专注于个案解决的“就案办案”,转向服务产业长远发展的“产业护航”;从强调强制力的“刚性执法”,升级为注重引导修复的“柔性治理”;从事后处置的“末端发力”,前置到风险防范的“源头预防”。
“法治护企绝非简单的‘放生’,”隋得民在回访中强调,“它是在精准把脉企业症结的基础上,运用法治智慧和力量,在复杂的利益格局中寻找最优平衡点,最终实现多方共赢。法院既要当好救危解困的‘急诊医生’,更要做好滋养法治生态的‘辛勤园丁’。”
从17案缠身的绝境到轻装上阵的新生,某食品工程有限公司的故事,是东阿县人民法院在法治护企道路上交出的一份充满温度的答卷。它有力证明了司法力量不仅是定分止争的利器,更能成为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营商环境、护航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东阿县人民法院将以“法治护企工作室”为枢纽,持续探索以法治稳预期、提信心、促增长的新路径,让司法活水不断滋养营商环境沃土,护航企业在高质量发展航道上行稳致远。(供稿:东阿县人民法院王慧 沈焕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