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与效益的共生之路 ——鲁胜公司高风险作业量连续两年降幅40%以上
安全管控与效益生产能否齐头并进?
面对这个问题,鲁胜公司用实实在在的数据作出了响亮回答:2024年高风险作业量较2023年下降41.1%,2025年1-9月同比再降40.7%,同期原油产量超产4841吨。这组反差鲜明的数据,生动诠释了安全与效益并非此消彼长,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成绩的背后,是鲁胜公司对安全生产理念的深度革新——创新构建“方式变、技术降、管理控”三位一体风险管控体系,以系统化举措破解高风险作业难题,让员工幸福与安全生产同频共振。
转变方式——于风险发生前“破局”
鲁丰采油管理区滨297注采站站长薛原的脸上,如今终于绽放出久违的轻松笑容。这与之前几次鲁胜公司董事、经理黄文欢见到他时那眉头紧锁的模样,形成了鲜明对比。
该管理区热采稠油产量占比高达80%,频繁的注汽作业带来繁重工作负担与巨大安全压力,安全管理始终如履薄冰。鲁胜公司党委深入基层调研后发现,注汽任务繁重、作业频次过高、检泵次数过多,已形成“操作成本攀升、产量自然递减、高风险作业增加”的不良循环。
“安全生产必须实现从被动处置向主动防控转型,从事后补救向源头治理转变。”黄文欢对此有着清醒而坚定的认识。
对此,鲁胜公司启动“稠油转型高效工程”,通过将低效热采井转为驱替开发、迭代升级注汽工艺等举措,系列性地从开发源头系统削减风险。注汽工作量从2023年的80井次降至去年的40次,今年以来仅15井次。
但黄文欢再次见到薛原时,却注意到他又因管线穿孔频发、日常维修量大而再度蹙眉。公司迅速组织技术团队学习“零穿孔”管理经验,投入改造老旧管线和设备设施,遏制泄漏风险。进一步优化产量结构、推广场外预制、强化躺井管控,夯实源头防控基础。
“如今现场作业风险明显降低,工作起来心里更踏实了。”薛原道出了一线员工最真实的感受,这简单的几句话,却是对公司安全管理工作的高度认可。
技术赋能——以创新重塑安全生产新范式
鲁源采油管理区坨7采油站员工侯磊仅用15分钟就完成了胜3-斜580井防沉距调整,这得益于管理区自主研发的螺杆泵井人工提放杆柱装置。该装置彻底突破传统吊装模式,将多人耗时作业转为单人15分钟内完成的标准流程,劳动强度降60%,油井时率提15%。
“职工身处一线最前沿,对风险感知最敏锐,也往往能提出最具实践价值的解决方案。”黄文欢认为,“让每一个来自现场的好点子都被看见、被激活、被用起来,是我们持续创新的源泉。”
在这一理念推动下,今年4月,公司集中推广33项源自一线的创新成果,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应用为核心,推动高风险作业总量同比下降29.7%。吊装等传统高危作业环节显著减少。
各管理区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鲁丰采油管理区研发的蒸汽吞吐井远程放喷控制装置,实现了“人离场、数据在场”的本质安全转型;鲁升采油管理区制作不动火短节连接组件,源头减少动火作业数量。
如今,在鲁胜公司各个生产现场,技术创新正在重新定义安全生产的标准。从机械换人到智能减人,从人工操作到远程监控,科技创新如同强劲的引擎,正在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安全动力。
管理革新——从“制度上墙”到“责任上心”
9月,鲁平采油管理区大80注采站党小组长刘硕获公司“最佳监护人”称号及3000元专项奖励。这看似普通的表彰,背后却蕴含着公司安全管理理念的深刻变革。
“安全责任不应该只是会议室里的口号或挂在墙上的规章,而是要成为流淌在每位员工血液中的自觉意识。”鲁胜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孙伟这样阐释公司的管理理念。为此,公司以系统化思维重构管理流程,优化生产组织、强化作业节点管控、推行标准化操作,破解现场难题,提升安全管理实效。
然而,制度优化只是起点,随后公司创新实施的监护奖励机制。2025年以来,鲁胜已评选出24名“最佳监护人”,累计发放专项奖金4万元。同时,将安全绩效与晋升、评优挂钩,扭转“安全即负担”观念,推动员工从“被动服从”转向“主动担当”。
在承包商管理方面,鲁胜突破传统甲乙方管理壁垒,将14支修井队伍全面纳入统一安全管理体系,实施“免吊装”“免登高”设备升级工程,不仅显著提升合作方的本质安全水平,更构建起“责任共担、安全共赢”的新型合作生态。
“安全投入不是成本,而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孙伟强调,“我们逐渐意识到,安全与生产并非彼此制约,而是相辅相成。”
鲁胜公司的实践表明,通过“方式变、技术降、管理控”的系统化推进,企业能够在持续提升安全水平的同时,实现更稳健、更高效的发展,在这条安全与效益的共生之路上,鲁胜公司正阔步前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通讯员:陈军光、巴丽蒙)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