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桐柏:党建引领激活基层治理新“引擎”
“现在网格员每周都上门看我,小唐(网格员唐敏)还定期帮忙买药,像我这样的老年人在家也不觉得孤独了。”9月10日,提及基层治理带来的可喜变化,河南省桐柏县城郊乡西十里村居民雷凤丽深有感触。
近年来,城郊乡直面辖区面积广、流动人口密集、人员构成复杂等治理难题,以党建为“红色引擎”,创新探索基层高效能治理举措,通过织密组织网络、整合多方资源、优化服务体系,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城郊乡打破传统行政区划限制,以地域面积、人口分布、管理难度为依据,科学划分31个社会治理网格,其中县城规划区内按300-500户设1个网格,规划区外按800-1000人设1个网格。在此基础上,构建“乡党委—村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实现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全覆盖。
同时,该乡严把网格员选拔关,从本地优秀青年、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中筛选专、兼职网格员,确保每个网格都有人管事。推行“双长合一”制度,规划区内行政村由村干部兼任网格长与党小组长,规划区外的村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网格长,推动社会治理责任与党组织自身职责深度融合。此外,通过开展“支部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等活动,引导党员主动亮身份、践承诺,建立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每名党员定期走访村民,收集诉求、解决难题。今年以来,全乡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117场次,开展矛盾调解活动32场次,成功化解13件历史积案,“双长”带头、党员冲锋的新模式,让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小区门口一下雨就积水,向网格员反映后,村委很快就安排人员来把坑洼地方填平了。”城郊乡熊壕村莲花堰小区居民常凤琴女士说。民生问题的高效处置,得益于该乡建立的“多方协同、联动响应”治理机制。
城郊乡建立健全协商议事会制度,明确乡政府、乡直单位、村、社会组织、群众等各方责任,构建“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格局。依托乡综治中心,整合综治、司法、公安等部门资源,推行“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网格发现问题后,及时上报乡级平台,相关部门迅速响应处置,形成“乡—村—网格”三级联动闭环。今年以来,通过该机制已高效解决各类民生问题4000余件,从道路修缮到环境整治,从矛盾调解到政策落实,群众的“急难愁盼”得到快速回应。
为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城郊乡以网格化治理为载体,开展“最美网格员”评选、“五星党支部”建设等活动,挖掘出一批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先进典型。同时,依托村民自治组织,健全村规民约及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一约四会”制度,引导群众主动参与村级事务决策、环境整治、政策宣传等工作。如今,在城郊乡,“人人都是社会治理者”的理念深入人心,共建共治共享的大环境业已形成。
“以前处理一件矛盾纠纷,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通过‘平安桐柏APP’上报,48小时内就能解决,效率太高了!”城郊乡河坎村网格员陈珊珊说。这一变化,源于该乡对基层治理机制的创新升级。
城郊乡建立网格精细化管理机制,明确网格员信息采集、巡查走访、矛盾调解等8项核心职责,制定详细工作清单与操作流程。通过“日常巡查+定期摸排”,累计采集人口、房屋、产业等基础信息8000余条,为精准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同时,构建“网格发现—村协调—乡办结”事件处置流程,今年以来,已排查化解矛盾纠纷358起,排除安全隐患218处,收集解决群众意见建议370条,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乡村”。
在矛盾纠纷化解方面,城郊乡传承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三管三必须”责任体系,即管村务必须管矛盾解决、管治安必须管矛盾查处、管网格必须管矛盾化解,健全乡、村、网格三级矛盾排查化解机制。依托网格化信息平台与“平安桐柏APP”,实现问题发现、上报、流转、处置、反馈全流程闭环管理,各类问题平均处理时间缩短至48小时,矛盾化解满意率达100%,真正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多亏了村里的代办员,到家帮我进行高龄认证,不用再跑好几里的路去村里了!”城郊乡胡家沟村石家庄组独居老人尹桂菊感激地说。这温情一幕,是该乡优化便民服务的生动缩影。
城郊乡持续推进乡、村两级便民服务中心(站)建设,完善服务设施,梳理社保、医保、民政等15项高频服务事项,建立“一站式”便民服务代办制度。针对老弱病残、行动不便等特殊群体,组建专职代办队伍,提供证件代办、费用代缴、政策咨询等服务,今年以来已开展便民服务5200余次,让群众“在家就能办成事”。
聚焦群众多样化需求,开展精准化服务。该乡建立特殊群体关爱台账,定期组织党员干部上门走访慰问;结合群众需求,开展政策宣传、技能培训等活动20余场次,受益群众3万余人次。从解决“一老一小”照护难题,到助力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城郊乡始终把群众需求放在首位,用精准服务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
(通讯员 王进 高雯鑫)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