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密码:绿电、集群与开放
全球人工智能竞赛正在加速演进,但高端GPU的紧缺,让人不禁联想到石油受限的困境。
但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面对困境,中国都展现出无与伦比的产业韧性与自主创新能力。为摆脱对石油的过度依赖,中国加码布局风电、光伏、水电等绿色能源,并由此推动了能源结构的深度转型。
如今,绿电不仅是能源转型的成果,更成为人工智能时代坚实的能源底座。不仅如此,凭借绿电能源优势、集群化创新与开放生态,中国正在开辟一条全新的AI产业发展路线。
从“石油依赖”到“绿电红利”
数据显示,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长期维持在70%左右。与此同时,中东海湾地区石油供应中断的风险曾多次引发能源安全危机。不难看出,特别在工业时代,石油是“卡脖子”的资源。
为破解这一困境,中国在过去二十年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在能源采集端,发展风电、光伏、水电和核电等清洁能源;在应用端,全面推广新能源车,以降低最大用油部门——交通运输领域的石油消耗。
在此过程中,中国成功构建了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推动了整个能源体系的转型升级。正如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万劲松所言,“我国已经建成全球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能源体系”。目前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优势尤为突出。据相关统计,2024年中国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约357GW;2025年上半年已新增约268GW,全年实际新增容量预计将控制在400GW左右。
随着AI技术加速演进,其消耗的电力也正以指数级增长,电力成为了人工智能时代的“石油”。这一次,中国不但没有被能源卡住脖子,甚至先拔头筹。
从“单点追赶”到“集群突破”
如果说电力是人工智能时代的能源基础,那么算力就是核心生产力。但类似于曾经的石油困境,在国际高端芯片禁运等诸多因素影响下,目前我们正面临高端算力“卡脖子”的挑战。
GPU芯片代表着算力水平,目前国产GPU单卡性能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代差。为此,业内共识是通过发展更大、更高效的算力集群来弥补单卡算力差距。
这种集群创新并非简单的硬件堆砌,而是一种系统工程思维的体现。其核心逻辑是通过大规模、高密度的部署、高速网络互联以及深度的软硬件协同优化,将成千上万张国产加速卡的算力聚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强大的算力资源池。
在这个算力池中,单张卡的性能或许不是最先进的,但通过高效的调度算法、优化的通信库和并行计算框架等,整个集群在处理大规模AI训练和推理任务时,能够在某些特定场景达到,甚至超越先进芯片的系统性能。
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曙光AI超集群系统一经发布便技惊四座。其通过 “超级隧道”AI存储优化、软硬协同设计、智能调度大模型等技术创新,实现千卡集群大模型训推性能达到业界主流水平2.3倍,模型开发效率提升高达4倍,GPU算效增加55%。
该系统支持单机柜96张GPU,算力超100PF,可扩展至百万卡规模,适用于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推理场景。以上种种不仅证明了集群创新在推动算力突破、算力普惠方面的可行性与先进性,也展现了算力“卡脖子”困境中,中国AI产业所迸发出的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韧性。
风物长宜放眼量,从垂直优化到开放协同
身处AI大爆发的前夜,除了夯实能源与算力基础,中国的AI产业还需要找到一条长远且可持续的发展路线。
当前,我们正站在“封闭垂直优化”与“开放跨层优化”的路口。
全球范围内,封闭垂直整合的路线曾经创造了无数产业奇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苹果通过软硬件一体化打造极致体验,而英伟达则通过CUDA生态锁定了AI算力软件栈的主导地位。
但在业内看来,尽管封闭路线的优势在于资源高效整合、技术耦合度高,却也不乏弊端。对于用户而言,容易形成技术锁定,导致选择权受限,进而推高成本;对于行业而言,容易将大量中小型创新企业排斥在外,抑制产业链多元化创新,甚至可能形成产业垄断。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很难有企业可以凭一己之力应对所有挑战,覆盖AI产业链及生态的所有环节。因此,中国AI产业的“开放”,已经从一种选项变成了必然。
当然,“开放”并非摒弃封闭优化,而是加强产业链协作,通过技术成果共享、统一标准和接口规范等,走出一条通向开放生态的新路径。在这个生态中,无论是芯片厂商、整机厂商、软件公司还是应用开发者,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各自的专长,避免“重复造轮子”,缩短研发周期。
从经济学角度看,开放生态意味着资源的最优配置与成本的显著下降。例如兼容性带来更多竞争,而竞争推动价格下降;协同共享减少浪费,浪费减少也意味着资本效率的提升。
以前述提及的曙光AI超集群系统为例,该系统是基于AI计算开放架构设计。AI计算开放架构是中科曙光协同AI芯片、AI整机、大模型等20多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布,其本质是通过软硬件协同、全栈开放的方式,推动产业链形成合力,降低开发与应用门槛。这也相应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度对话、协同攻关,有望催生一个分工明确、耦合紧密的产业共同体,进而大大增强中国AI产业链的资源利用效率、整体抗风险能力与创新活力。
从石油“卡脖子”到算力“卡脖子”,发展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但重要的是,面对每一次挑战,我们都能团结力量、从容应对、相应化解,并将其转化为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的动力,牢牢掌握住发展的主动权。
当下,中国AI产业凭借绿电资源优势、集群突破能力,已经站上了全球科技竞赛的决赛圈。下一程,唯有坚定走开放的路线,方能提高技术创新、应用落地的“冲刺速度”,保持繁荣、多元产业生态的“肌肉耐力”,率先冲向终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