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薯”种出乡村振兴“大产业”
在鹤壁市鹤山区鹤壁集镇王马庄村,有这样一位深受村民信赖的“领头雁”——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彦飞。作为一名有着近30年党龄的基层党员干部,王彦飞用实干与担当,带领村民将昔日一穷二白的小山村蝶变为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书写着新时代的奋斗答卷。
“彦飞当了村支书以后,俺们终于有了主心骨!”6月28日,提起王彦飞,不少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2020年,王彦飞在换届选举中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面对王马庄村无集体经济、环境脏乱、群众出行困难、“靠天吃饭”的困境,他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召集老党员、退休干部、乡贤代表共商发展大计,确定以红薯产业为核心的发展路径。2022年,王马庄村成立薯源农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等共计375万元,建成红薯加工基地、10座育苗大棚、2000立方米地窖及农产品展销中心,打造集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以前只能外出打工,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小!”在合作社工作的一位村民笑着说。目前,全村红薯种植面积380余亩,带动周边村庄种植超660亩,2024年合作社销售额突破60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25万元,为100余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产业要发展,基建是根基。”王彦飞深知基础设施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2021年起,他多方筹措资金,新建1.2万余平方米“户户通”道路、4300平方米村组道路,加固270米河道护岸;打了一口400余米深的水井、铺设6000米长的供水管网,解决灌溉难题;修缮古桥、修建1900平方米活动广场、新建300立方米蓄水池,为产业发展和村民生活提供坚实保障。
“现在村里热闹得很!”说起村里的文化活动,今年70岁的王大爷笑得合不拢嘴。在推动物质富裕的同时,王彦飞也非常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他牵头建设红白理事会场所,倡导移风易俗,遏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现象。王马庄村连续3年举办年终总结表彰大会,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情系中秋”“爱在重阳”等主题活动,为村中60岁以上老人提供义诊、免费理发等服务,组织“千人村宴”,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凝聚乡村振兴合力。
“下一步,我们计划新建农产品加工车间,引入全自动粉条生产线,让红薯产业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王彦飞对未来满怀信心。这位基层党员干部正以实干担当,在王马庄村这片土地上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