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心理医生,却在治愈我们:艺术IP如何成为心灵陪伴
在全球精神健康议题逐渐浮出水面的当下,公众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在需求。当代年轻人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心理的疲惫、情绪的积压和长时间“自我否定”,往往比身体的病痛更加隐蔽且持续。而在专业心理资源仍然不足的大背景下,人们开始寻找替代的情绪容器与表达出口。艺术,正在成为一种有效的情绪干预形式,不再仅仅作为审美消费存在,而是以“陪伴”、“理解”和“自我投射”的方式,被重新定义为一种柔性疗愈的力量。
今年3月底,一场以“艺术疗愈”为核心主题的展览在美国洛杉矶落地,展览的主角是一个全粉色、脸上永远挂着笑容的小角色——Haruru BuBBle。并荣获国际创意大奖——2025 MUSE Creative Awards金奖,被评为“富有社会意义的情绪表达艺术”。
这个看似简单却具有强烈视觉记忆点的IP形象,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走红,收获了大量用户的共鸣与共情。截至目前,相关插画内容在平台上的喜爱与收藏已超过十万次,并成功斩获2025年度MUSE Creative Awards金奖。在艺术圈与心理学界的双重视角中,Haruru BuBBle不仅是一个视觉形象,更是一种大众情绪的精神投射。
Haruru BuBBle没有明确的故事线,没有复杂的性格设定,也不主张“如何变好”或者“要积极起来”这样的励志叙事。她始终以一张温和的笑脸面对世界——这个设计初衷的背后,体现了创作者对当代情绪生态的敏锐观察。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正处于一种被称为“低能量社会”的精神状态:表面运转如常,内心却长时间处于无声紧绷。创作者Chenxi(Sharon)是一位从插画出发的艺术家,但她并不把Haruru BuBBle当作单纯的角色形象。“她像是我心里那个一直没长大的孩子,一个温柔、坚定、不判断的存在。我创作她,是为了找回自己最需要的那个部分。
艺术疗愈(Art Therapy)作为一种跨学科的心理支持方式,近年来被越来越多心理从业者、教育工作者与公共文化机构采用。它强调通过视觉、声音、行为等非语言方式引导情绪释放,尤其适用于那些难以通过语言表达情感的人群。Haruru BuBBle所呈现的,正是一种非干预式的、开放性的情绪接纳平台。她不提出任何解决方案,但却允许人们“如其所是”地存在——无论是焦虑、脆弱、麻木还是空洞,这些在现实中难以启齿的状态,在这个角色面前都获得了一种被接纳的机会。
如今,Haruru BuBBle正在从展览空间走向更广泛的公共文化场域。据悉,其团队正与多个心理教育机构、高校心理中心展开合作,计划将该角色延展至青少年情绪教育、女性心理支持、数字冥想产品开发等多个方向。与此同时,该IP还将尝试推出电子情绪日记、小型陪伴式冥想APP与心理慰藉主题周边,用温和、不侵入的方式进入更多人群的日常生活。
情绪的价值,正在被重新看见。当一个粉色的小小形象被人们自发转发、印在手机壳、贴在镜子上、写进日记中,它已经不再是艺术创作的终点,而是无数个脆弱心灵的起点。或许在某个焦虑夜晚里,当你低头看到那张标志性的笑脸时,会想起她曾在你需要的时候,静静地陪你待过一会儿。
在未来的规划中,Haruru BuBBle团队也正积极与国内多个知名商业体展开合作沟通,包括来福士等主流购物中心,期望将“艺术疗愈”理念与情绪IP形象融合到更广阔的大众空间中。无论是线下互动展览、快闪装置,还是跨界心理健康活动,Haruru BuBBle将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持续陪伴公众面对压力、处理情绪、学会关爱自己。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