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药香漫山铺就乡村新画卷
时值盛夏,走进南召县白土岗镇杜村村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黄精长、粉防己、黄杜鹃等中药材长势喜人、丰收在望,数十名药农正在拔草、施肥、整理药苗,一片繁忙的景象。
这份喜人的场面源于科学的设计,南召县为助力中医药产业发展,成立了中药材产业专班,牵头制定《中医药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确立以"辛夷为主导,林药套种为特色"的发展路径。2025年4月,该县启动以辛夷为主的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并按照GAP标准规划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建立从种苗种植到采收加工“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控、责任可究”的全链条追溯体系。2025年6月,3万多亩辛夷等中药材已登录河南省中药材追溯体系平台,并同步构建"包种苗、包技术、包回收;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销售;标准育苗、标准种植、标准采收"的"三包三统一三标准"管理体系。目前全县已建成3.2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其中6万余亩林下空间变身"天然药库",太山庙乡罗沟村的光伏板下,2000余亩野菊花、丹参等中药材在阳光下舒展枝叶。
在白土岗镇绿丰源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他们通过提供育苗技术、销售渠道和示范带动作用,有效推动了中药材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他们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建成了杜村村、桐梓村、姬村村三个中药材示范基地,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中药材品种发展到了10余个,良种繁育大棚达100余个,年产量预计3000吨,产值5000万元。
同时,该镇的中药材产业已辐射多个行政村,实现了就近务工和群众自主种植中药材的广泛参与,目前,已实现就近务工360余人,群众自主种植中药材达500余户,人均年增收达3000元以上,产业效益分红惠及4个村,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据了解,该县以联源生物科技、五垛源农业、花园山农业科技公司等利用高山林地6万余亩,仿野生种植黄精、天麻、猪苓、青钱柳、石斛等名贵中药材,利用国储林项目5万亩林下空间,种植野菊花6000余亩,芍药3000余亩,桔梗、百合等1000余亩。“光伏+中药材”药光互补模式利用南召县太山庙乡罗沟村、横山村的高架光伏板下土地,种植野菊花4000亩,连翘、芍药、丹参等中药材2000余亩。如今,全县中药材产业年产值突破12亿元,形成从种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条,成为中原地区特色农业转型发展的新样本。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