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四分公司水稻插秧向“新”而行
农田处处染新绿,水稻插秧正当时。随着农时推进,连日来,在北大荒农业股份八五四分公司,水稻插秧工作全面展开,稻田里一台台智能化的插秧机灵活作业,秧田变成了它们的“秀场”。导航助力插秧、宽窄行插秧、侧深施肥插秧,一台台秧田精灵们正在上演着精彩的春播大戏。
北斗领航程 农机“慧”作业
在这个分公司第十二管理罗忠全家的水稻田中,插秧机轰鸣作响,一行行嫩绿的水稻秧苗在北斗导航辅助直行驾驶系统的帮助下被精确地插入稻田,形成一道道整齐划一的绿色线条,绘出一幅繁忙有序的农业生产画卷。
“自从为插秧机安装上北斗导航辅助直行驾驶系统后,干活更轻松了,以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的作业,现在只需轻轻操作机器,就能实现精准插秧,效率高效果也好。”正在田间观察作业质量的八五四分公司第十二管理区种植户罗忠全向笔者介绍。
近年来,随着北斗导航系统越来越多的嵌入农业生产各环节机械作业中,不仅解放了劳动力更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安装了北斗导航辅助直行驾驶系统的插秧机正是借助导航定位,进行智能路径规划,实现行驶速度自动控制、自动前进等功能。“作业中,秧苗的插线非常笔直,株距间的精度误差可以控制在正负3厘米以内,像这样一台智能化的插秧机每天能插秧50至60亩,是人工插秧效率的五六十倍。”八五四分公司农业生产部副部长崔天旭介绍。
目前,八五四分公司已经实现插秧机配备北斗导航辅助直行驾驶系统全覆盖,部分种植户更是购置了无人智能化作业插秧机,插秧作业更加高效快捷,省时省力。
宽窄行插秧 主打“技术牌”
在这个分公司十一管理区,种植户们正在运用宽窄行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实施插秧作业。插秧机驶过,八行双垄宽窄间隔的稻苗整齐划一,染绿了格田,远远望去,一片希望的绿茵。
“相比以往机型,宽窄行插秧技术不仅增加插秧株数面积,而且秧苗整齐有序,便于后期管理。同时,植株之间的间隔合理,更有利于空气流通和根系生长,增强了水稻的抗倒伏能力,水稻长势好、产量高,我家去年应用了一年,每亩增产了7%-8%。”八五四分公司十一管理区种植户王明介绍。
宽窄行插秧技术,是利用作物边际优势和高光效应增产的原理,将水稻插秧行距设置为宽行与窄行间隔栽培,一般宽窄行规格为宽行33~40厘米,窄行16~20厘米。这种插秧方式能有效提高水稻光能利用率、加强通风效果,可降低稻田有害生物影响。通过缩垄增穴保证了单位面积基本苗数,利于机械作业,有效边际增产效应明显。
侧深施肥 水稻也减“肥”
“在插秧的同时,通过在插秧机上安装侧深施肥器将肥料均匀地施入距秧苗根部侧向大约3-5厘米的位置,施肥插秧一次完成,减少人工撒肥产生的费用,能够延长肥效,而且不影响插秧速度。”正在进行水稻插秧作业的八五四分公司富荣管理区种植户潘勇宝一边往侧深施肥器的肥箱加肥料,一边对笔者说。
据悉,传统的水稻施肥方法是先上水泡田、整地施肥,等到插秧时再把肥水排掉,停留在稻田表面的肥料会大量流失,不仅使肥料利用效率降低,还易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采用侧深施肥技术,在插秧过程中同步向水稻根侧精量施肥,将肥料侧埋在耕层之中,由于肥料在土壤中浓度较高,可减少肥料的随水流失和挥发损失,使水稻吸收速度加快,缩短根系对养分的吸收距离,提升根部养分供应量,利于水稻根部向下生长和吸收养分,保证秧苗关键生长期的营养供给,返青分蘖期不用追施肥料,能增加秧苗分蘖数量,进一步降低化肥施用总量、施肥次数和劳动强度,提升水稻的产量、品质和效益。
“根据作业实际效果测算,采用侧深施肥插秧机进行插秧作业,每亩可节省人工费用20元左右,减少施肥10公斤,增产约100斤,亩增收140元左右,真正实现减肥增效、绿色发展。”八五四分公司农业生产部工作人员徐志伟介绍。
近年来,八五四分公司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良种、良田、良法、良制、良机作为推进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智能机械助力,新技术加持为水稻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有效推进了水稻产量稳步提升。(赵影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