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师范学院学子赴阜阳市临泉县探寻唢呐非遗文化
为深入探寻传统技艺的当代表达与传承路径,引领青年学子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魅力、坚定文化自信,近日,盐城师范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探访高楼村黄家唢呐班的第10代传承人黄磊,在听曲、学技、思变中,开启一场非遗文化与青春力量的碰撞。
聆听唢呐故事,触摸百年传承脉络
“我们高楼唢呐距今已有400多年,从清朝传至今日,靠的就是‘守正’二字。”他向同学们讲述着家族与唢呐的不解之缘:祖辈曾走街串巷为红白喜事演奏,父亲和乡邻曾凭借一把唢呐、一口碗外出讨饭。而他自幼随父学艺,如今不仅坚守田间地头的演出,更在高楼村创办唢呐艺术培训班,致力于唢呐这项技艺的传承。师父的一句:“学艺先学德,德高艺才厚”,他始终铭记在心。如今,这句话也被他写在了培训班最显眼的位置。同学们围坐倾听,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感受到非遗传承背后的坚守与热爱,也更深刻理解了“传承”二字的重量。
感受现场演奏,沉浸非遗独特魅力
“来,我给你们吹一段《百鸟朝凤》!”话音刚落,黄磊拿起唢呐,鼓腮运气间,清亮婉转的旋律便如泉水般流淌而出。时而如雏鸟啾鸣,时而似凤凰展翅,复杂的指法与气息变换中,展现出唢呐艺术的细腻与张力。同学们屏息凝神,随后爆发出热烈掌声。现场,黄磊还邀请同学们尝试吹奏,从握杆姿势到气息控制,手把手耐心指导。“看似简单的吹奏,实则需要千锤百炼。”参与体验的同学感叹道,亲身体验让大家对这门技艺的难度与魅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探索传播路径,青春智慧助力非遗新生
“现在年轻人听唢呐的少了,如何让更多人喜欢上它?”交流中,同学们结合专业所长,与黄磊探讨非遗传播新路径。有的同学提议利用短视频平台,拍摄唢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创作;有的同学计划整理此次实践素材,制作科普推文与纪录片。一场头脑风暴中,青春创意与传统技艺碰撞出火花,为唢呐文化的当代传播提供了新思路。
此次实践活动中,盐师学子不仅是非遗文化的观察者,更是参与者与传播者。青年一代有责任接过传承的接力棒,用创新思维让非遗文化“活”起来、“火”起来。”未来,同学们将带着这份收获继续行动,让更多人听见临泉唢呐的声音,让古老技艺在青春力量的助力下,绽放出更持久的光彩。
(通讯员:左萌 贾一凡)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