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谐共生理念写好绿色金融“大文章”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而绿色金融作为引导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关键机制,正成为践行这一内涵的重要金融实践。它不仅是资源配置的工具,更是生态文明价值观在金融领域的深刻体现。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绿色金融通过重塑资本流向、创新制度设计,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推动经济社会系统变革,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立足和谐共生,构建服务全面转型的绿色金融体系
绿色金融的核心使命在于通过市场化机制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其内涵超越了传统金融的单一经济目标,强调环境风险内部化、生态效益显性化,要求金融活动与生态承载力相协调。实践中,需构建覆盖绿色发展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链,形成“先立后破”的平稳过渡机制。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引导、财政贴息与风险补偿等激励政策,绿色金融可有效调动社会资本向低碳领域聚集,破解转型初期的融资困境,将和谐共生理念内化为金融活动的逻辑起点。
健全标准体系,夯实金融精准支持的制度基础
精准识别绿色经济活动是金融有效赋能的前提。当前,需重点解决标准模糊、数据割裂问题:一方面,建立全国统一的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标准,明确项目认定边界和技术路径,避免“洗绿”风险;另一方面,完善碳核算方法学,开发行业碳排放因子数据库,推动企业碳账户全覆盖,为金融机构评估环境效益提供可量化、可追溯的数据支撑。构建金融与生态对话的共同语言,使资金投放从“粗放灌溉”转向“精准滴灌”。
创新产品服务,激活多层次市场协同效能
为匹配绿色转型的多元需求,金融机构需突破传统信贷依赖,建立“债权+股权+保险+衍生品”的综合服务体系。在负债端,扩大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发行,引导养老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参与绿色投资;在资产端,探索环境权益质押、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等新型工具,将融资成本与减排成效动态绑定。同时,强化转型金融创新,针对传统行业技术改造以及清洁能源替代等需求开发专属产品,弥补纯绿色金融覆盖不足,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收益的融合共生。
深化碳核算与披露,强化金融机构内生驱动力
推动金融机构自身运营及投融资活动的碳核算与可持续信息披露,是绿色金融从外生约束转向内生驱动的关键。这要求金融机构不仅关注客户的环境风险,更需将绿色因素纳入资产组合管理,量化投融资碳足迹,设定资产端减排目标。通过此举,促使金融机构重新定义“风险-收益”框架,将生态成本纳入定价模型,最终形成以长期可持续性为导向的决策机制,让和谐共生的价值观深度融入金融基因。
深化国际合作,贡献全球绿色治理的中国方案
气候危机是全球性挑战,绿色金融发展需突破国界。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绿色标准互认,促进跨境绿色资本流动;同时参与多边开发银行绿色投资合作,支持“一带一路”低碳项目。通过分享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经验,中国既能吸收国际先进实践,也能向世界展示金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普遍价值。
绿色金融“大文章”的书写,是以金融笔触勾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图景。它要求我们超越工具理性,将生态文明价值观深植金融体系内核,通过标准指引方向创新激活效能,使金融从资本逐利的单向逻辑转向服务于生命共同体永续发展的多维平衡。唯有如此,金融才能真正成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性力量,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架起稳固的桥梁,见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
(席小荣、李霞,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