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聚闻网是聚焦国内外企业品牌新闻,关注企业最新事件和活动,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新媒体。关注品牌、聚焦商业!
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 -> 故事 >> 正文

李轶:光影·赛事·对话,让全球看见中国

Date:2025-07-21 11:26:37    来源:    作者:   访问:58   

当2025年的蝉鸣声与胶片转动的声响交织在上海滩的夏日时光中,一段关于光影的百年叙事正悄然翻开新的一页——百年前,《定军山》的镜头投射出中国电影的第一缕微光,百年后的今天,黄浦江畔一场以“匠心传承”为主题的影视盛会——“2025中国影视之夜”,在全国首家4K超高清广播电视节目信号转播影城CMG融媒影城圆满落幕。

这场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与央视频联合主办、国际传媒港(上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际传媒港”)承办的活动,不仅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的特别献礼,更成为观察中国影视产业迭代与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而国际传媒港项目发展部主任李轶,正是此次活动背后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影视盛事的“技术+内容”双轨实践

作为国际传媒港深度参与策划与执行的品牌活动,“中国影视之夜”自2021年6月12日首届举办以来,已成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核心IP。2025年的版本被赋予特殊意义:重访《定军山》拍摄地追溯中国电影原点,以AIGC技术实现经典影片4K修复,在CMG融媒影城的技术赋能下,完成从历史脉络触摸到当代创新表达的跨越。

这一成果的落地,与李轶及其团队对技术场景的深度整合密不可分。国际传媒港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在上海投资成立的全资子公司(2019年1月14日成立,注册资本98亿元),承载着总台长三角总部和上海总站的项目落地职能。

作为项目发展部主任,李轶精准把握CMG融媒影城“集观影、论坛、颁奖典礼、市民文化娱乐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定位,将其“新一代广电技术”优势转化为活动的传播力——通过实时信号传输、多场景内容呈现,让“中国故事”既保有经典沉淀的厚重,又具备直播互动的鲜活,最终实现“向世界呈现中国优秀影视作品独特魅力”的目标。

这场活动不仅是单一事件的成功,更折射出国际传媒港作为“新一代高质量实时信号内容供应商”的产业实践:从录制节目的经典留存到直播内容的即时共鸣,从单一观影场景的延伸到市民文化需求的满足,技术融合与内容升级的双重逻辑,在此得到生动诠释。

大型赛事转播的“调度者”进阶

李轶的专业轨迹,始终贯穿着“场景升级”与“能力拓展”的双重脉络。如果说“中国影视之夜”是他对单一活动的精准落地,那么在大型国际赛事转播领域,其能力边界已延伸至超大规模团队调度、跨机构需求对接、全流程服务机制设计等复杂系统工程。

作为杭州第19届亚洲运动会、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成都大运会)、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等顶级赛事转播服务的负责人,李轶的实践覆盖转播技术保障、团队运营协调、服务机制设计等全路径。

以成都大运会为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为主转播机构和全媒体独家持权转播商,派出465人报道团队及2000余人服务团队。为保障转播高效运行,成都特别设立“专项服务专班”,覆盖赛事协调、交通保障、餐饮供应等需求。

作为当时国际广播中心(IBC)主转播机构运行总监,李轶在接受采访时特别指出:“这样的专班服务为转播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从赛事流程衔接的及时性,到团队日常运转的后勤保障,专班能精准覆盖所有需求,这种系统化、定制化的服务机制在以往国际赛事中并不常见。”

谈及成都获评大运会相关荣誉,他坦言:“成都的付出和成果有目共睹。无论是转播技术的保障,还是服务细节的温度,都展现了‘办赛为要、参赛为本、观赛为荣’的办赛理念,这份荣誉实至名归。”

粤港澳全运会与残特奥会的新挑战

当前,李轶正承担着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全运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残特奥会”)的国际广播中心(IBC)规划与运行、赛事公用信号制作与质量监控、HB项目管理与后勤等筹备工作。

全运会将于2025年11月9日至21日在粤港澳大湾区举行,由广东、香港、澳门三地联合承办。这是中国体育史上首次由三地共同主办的综合性运动会,也是项目设置最为完整的一届。赛事设34个大项、419个小项,预计将产生419枚金牌(其中57枚通过提前比赛决出,其余362枚于正式赛程中产生)。共设场馆89个,其中广东74个、香港8个、澳门7个;群体项目场馆49个;残特奥项目场馆41个,均涉及多地配合与专业化支持。

残特奥会将于2025年12月8日至15日在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共同举办,这是残特奥会历史上首次由多个地区联合承办,也是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后首次共同举办全国综合性体育赛事。

对于李轶而言,筹备工作的挑战不仅在于跨三地协调的复杂性,更在于如何通过转播技术与服务机制的创新,让这场“湾区首秀”既展现粤港澳文化特色,又传递“团结、共享、包容”的体育精神。从影视活动的技术实践到国际赛事的系统调度,他的专业素养始终围绕一个核心:以“连接”为方法,以“互通”为目标,让中国故事更鲜活地走进观众、触摸时代脉搏、传递中国力量。

结语:

在李轶的故事里,技术不仅是冷冰冰的工具,更是延续《定军山》光影精神的桥梁;服务不仅是流程堆叠,更是传递中国办赛理念温度的重要媒介;协调不仅是资源配置,更是推动三地文化融合与体育合作的催化剂。

当他在CMG融媒影城调试设备、在成都大运会IBC核对流程、在粤港澳全运会筹备会上研究场馆细节,这些看似平常的工作片段,实则构成了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不可忽视的实践力。

未来,当“中国影视之夜”的光影继续点亮银幕,当粤港澳全运会的圣火燃起湾区热情,李轶的名字也许不会被铭记于显眼位置,但他用行动践行的理念——“技术赋能内容,服务传递价值”——将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生动注脚。这,正是一个传媒从业者对时代最务实而深刻的回应。(作者:何江)





关键词:

本网站为服务于中国中小企业的公益性政府网站,因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
精彩图文
图文推荐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