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城融合”到“生命共栖” 北京经开区绘就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图景
2月25日,一只东方白鹳翩然出现在麋鹿苑上空,它先是在空中盘旋了几圈,而后轻盈降落到麋鹿保护区东区,在波光粼粼的水边悠然踱步。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湿地上,东方白鹳与周围的野生动物、自然景观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和谐共生的绝美画卷,摄影志愿者卢喜英记录下了珍贵的画面。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且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判定为濒危物种,东方白鹳此次现身,系该鸟种野生个体在北京经开区落地的首笔记录,更成为区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生动注脚。
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如期而至,今年的主题为“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 ,向全世界发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倡议,号召人类携手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新进程。在这场全球性盛会中,北京经开区作为“人城产”深度融合的典范,正以实际行动书写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精彩篇章。
过去一年,北京经开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喜讯频传。随着2025年春季进入尾声,小白额雁、白冠攀雀、中华仙鹟、棕腹大仙鹟四位“新成员”加入经开区鸟类家族。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白额雁通常在北京北部湖泊或河流越冬,3月现身南海子公园的个体,推测是在迁徙途中被这里宽阔的水面、丰富的食物所吸引,在此短暂停歇补充体力;白冠攀雀此前多活跃于我国西北地区,去年首次在北京地区被记录,如今首次现身经开区;而来自我国中南部及青藏高原东部的棕腹大仙鹟、中华仙鹟,更是罕见的稀客,它们的出现,为鸟类迁徙路线和生态习性研究提供了全新线索,也让经开区鸟类多样性图谱愈发绚丽多彩。
“这些新鸟种的发现,是长期对经开区生态保护和持续监测的成果体现。随着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未来相信会有更多珍稀鸟类在此停歇、栖息。”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监测人员说。
自2021年启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行动以来,亦庄新城的生态答卷愈发亮眼。亦庄新城范围内鸟种已从2022年的306种增加到目前的325种,两年时间新增19种鸟类,占北京市鸟类种数的比例相当可观,其中不乏红交嘴雀、赤腹鹰、白尾海雕等珍稀鸟类到访。特别是有“鸟中老虎”之称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尾海雕,从2022年至2024年连续三年到访麋鹿苑。白尾海雕为何连续到访?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监测人员说,麋鹿苑及周边地区的大片城市湿地和林地,为它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隐蔽场所,它可以在这里较好地磨炼自己的冬季生存本领。目前,尚未有明显证据证明,连续到访麋鹿苑的白尾海雕是同一只,但足以证明亦庄新城的生态环境和食物资源对珍稀物种具有强大吸引力。
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的过程中,经开区工委宣传文化部精心编制了《亦城飞羽——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常见鸟类》《亦城草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常见植物》《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亦城生态——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态画卷》四本“生物宝藏清单”。这些书籍不仅是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的生动教材,让更多人领略到亦城生态之美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价值。同时,也为相关科研与保护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助力北京经开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如今,漫步在经开区的街头巷尾,生态之美早已悄然融入城市肌理。这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离不开经开区将生态理念深植城市建设血脉、积极打造“花园城市”所做的努力,通过全面推行林长制、河长制,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碧水蓝天成为经开区最动人的城市底色。同时,越来越多市民化身"生态观察员",用手机镜头记录候鸟迁徙,用脚步丈量城市绿道,让生物多样性保护真正成为全民自觉。
展望未来,北京经开区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万物生灵,打造更多生态与城市交融的典范场景,让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城市发展持久的生命力,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人与自然生命共栖的“亦庄方案”。
融媒体中心 史明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