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四分公司水稻插秧圆满收官
阡陌纵横立田间,沃野万里翠连天。笔者从农业部门获悉,截至5月19日,北大荒农业股份八五四分公司52.69万亩水稻插秧工作完满完成。在克服低温、多雨等不利天气影响下,依靠全程机械化、智能化优势,投入插秧机2471台套,确保了水田作物全部插在高产期,为全年粮食提质增效、丰产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水田生产将全面转入田间管理阶段。
技术赋能 插出新希望
今年种植户王刚在享受补贴政策下新购置了一台宽窄行插秧机,在他承包的水田地块内,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宽窄行插秧机在田间驶过后,稻田里留下了宽窄分明的秧苗。
“今年我承包了200亩水田,通过去年小范围的试验宽窄行插秧技术,每亩地多打了40-50斤左右稻子,今年全部采用宽窄行插秧,我对今年的收成充满信心。”第二管理区种植户王刚对今年的插秧工作很是满意。
“今春,八五四分公司应用宽窄行插秧面积近3万亩,它的优势在与能够优化水稻生长空间,为水稻根系的健康发育和养分的高效吸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八五四分公司农业生产部技术人员徐志伟介绍。
除此之外,八五四分公司在水稻“三化两管”栽培模式的基础上,持续推广了水稻测深施肥技术、八五四“数字化管控”高产栽培模式。通过合理优化构成水稻产量的“穴、穗、粒、重”四要素,搭建高产框架,培育高产群体,结合田间精细化管理,推广应用“二十项”适用新技术,新技术应用率达95%。
机械赋能 导出新赛道
机械不用人,全靠自己干。以往想都不敢想的画面现在就真真切切的发生在了眼前。
第十管理区种植户张彦甲在今春插秧季彻底做起了“甩手掌柜”。配备了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插秧机自动规划路径、调头转弯、升降秧台,他只需在操作台上设定好插秧深度、株距等参数,插秧机便自动沿着预设路线精准前行。“无人驾驶,让我在这个插秧季至少节省了3个人工,而且作业效率也要比传统人工驾驶插秧机提高不少。”张彦甲向笔者介绍。
插秧环节有了自动驾驶插秧机,而在运苗环节,田间轨道小火车、无人机的上岗更是让以往种植户们最惧怕、最辛苦的插秧季变得轻松高效。
“阿南管理区部分水田地况较差,运苗机无法通行,传统人工运苗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成本高昂,以往雇人挑苗,一天费用高达600元。现在尝试用无人机替代人工运输,每次能稳定运送8-10盘秧苗,并且可以精准降落在池埂子上,速度也大大提升,一个来回仅需要3-5分钟,极大提升了运苗效率。”阿南管理区主任李红向笔者介绍道。
空中的精准“投喂”将再也不用花费大量的人工在池埂上一担担的挑苗,现代化的机械正在将传统的作业方式一步步改变,种植户们也在悄然的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模式转变为指尖操控精准高效的现代化作业方式。
据悉,今春,八五四分公司有包括植保无人机在内的1.6万台套农机具参与到水田作业中。
规范标准 提升新高度
农业标准化提升是粮食产量提高的基础。今春,八五四分公司从水稻浸种催芽,棚内育秧到田间插秧,每个环节都制定严格的农业标准化作业措施。成立由农业生产部、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管理区农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标准化作业指导小组和农业技术推广小组。
“在今春的水稻插秧现场会上,我们不仅现场展示了插秧作业标准、提出了要求,更同步进行了各管理区之间的水稻秧苗素质大比拼,专业技术人员对秧苗的秧龄精准度、株高均匀性、茎基宽度、盘根紧实程度等多项指标进行严格比对,最终评选出素质最好的秧苗。目的就是将课堂移步至田间,通过比较分析,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人员标准化管理的服务意识,更加认识到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八五四分公司农业生产部部长燕军城说道。
眼下,随着水稻插秧工作结束,农业生产部门将迅速进行农业管理转段,引导种植户即刻投入到秧田本田管理及标准化秧田建设上来。同时将在不同管理阶段通过组织“田间课堂”、手机发布“农服云课堂”等方式,加大对种植户的培训力度,确保将标准化管理落到实处。
春末夏初,放眼望去,八五四分公司52.69万亩新插下的秧苗在微风中舒展着嫩绿的叶片,宛如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崭新的绿毯。每一株秧苗都承载着科技的力量与农人的期盼,在标准化管理与先进技术的护航下,它们正扎根沃土、茁壮成长。(赵影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