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给校园装上了“第六感”
揭秘警校生打造的校园防欺凌“声呐”系统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此类事件往往发生在卫生间、寝室、储藏室等传统视频监控难以覆盖的"死角"区域,隐蔽性强、取证困难,给防治工作带来巨大挑战。面对这一痛点,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擎助团队的同学们迎难而上,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校园安全需求深度融合,经过反复探索与实践,成功研发出"AI语音识别防治校园欺凌系统"。该系统通过实时捕捉特定场所的异常声纹特征,可精准识别辱骂、殴打、哭喊等欺凌相关声音,并自动触发预警机制,为构建"无盲区"校园安全防护网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这一突破性项目不仅在校园安全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更在多项权威赛事中脱颖而出。2024年以来,团队先后斩获“挑战杯”浙江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第十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浙江赛区)二等奖,以及数据要素“X”大赛浙江省三等奖。这些荣誉不仅是对技术实用性的肯定,更彰显了团队在“AI+教育安全”赛道上的前瞻性探索。
该系统依托AI语音分析技术,在校园重点区域部署智能监测终端,通过声纹识别和语义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异常语言行为进行智能识别。当系统检测到可能存在欺凌风险的语音特征时,将启动分级预警机制,第一时间通知责任教师和家长介入处理。同时,系统具备完整的电子存证功能,为校园欺凌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团队的核心成员构成颇具特色,包含司法信息安全专业的宋润东、沈凯娃、吴奕赏,密码技术应用专业的郑辰飞、任文巧,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的竺苏芮等多个不同的专业背景。正如团队成员所言:"我们就像拼图的不同色块,只有完整组合才能呈现最清晰的图景。"
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指导老师赵超副教授扮演了关键角色。这位具有丰富青少年心理干预经验的指导教师,不仅帮助团队构建了包含2000余条典型欺凌话语的语音数据库,更创新性地提出"三级预警"机制——通过语音强度、情绪烈度、语境危险性三个维度评估风险等级。在模拟测试中,系统对辱骂、威胁等欺凌行为的识别准确率达92.3%,较传统关键词过滤技术提升40%以上。赵老师特别强调:"技术需要温度,我们的系统不仅要'听到'欺凌,更要'读懂'青少年隐形的求助信号。"
该项目的突破性价值在于重塑了校园欺凌防控范式。传统的人工巡查存在滞后性,而基于AI的实时语音分析可覆盖教室、走廊等全场景,将干预窗口前移。在杭州某中职学校的试点显示,系统上线后系统主动报告欺凌事件数量增加3倍,因早期介入避免了多起冲突升级。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构建了"科技+教育+法律"的立体防护网:既通过数据分析为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又通过案例库反哺心理健康课程设计,形成"预防-发现-处置-教育"的良性循环。
当技术向善的种子在警院萌芽,这群年轻人用代码编织的不仅是算法模型,更是一份对成长环境的守护承诺。正如项目名称"擎助"所寓意的,他们正以科技创新为支点,撬动校园安全治理体系的革新,让每段青春都能在阳光下的校园里自由舒展。随着系统持续优化迭代,未来或将看到更多校园装上"顺风耳",让欺凌无所遁形,让保护触手可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