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西府拾遗青年团”赴凤翔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在这个充满探索与发现的暑假,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西府拾遗青年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27日至7月31日深入宝鸡市凤翔区,开展了为期5天的非遗文化探索之旅。从文化馆的初识,到草编的体验,每一天都带来新奇感受与收获。
7月27日上午,“西府拾遗青年团”11名成员在西安汽车站整齐列队,共同奔赴宝鸡市凤翔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正午抵达目的地后,实践团即刻召开线下工作会,在会上详细安排了本次实践活动。成员满怀好奇与向往,为探索未知文化做好充分准备。
7月27日下午,首站参观凤翔区文化馆。馆内陈列以展示凤翔特色文化为核心,包括凤翔木版年画、泥塑、剪纸、草编、刺绣等,以及马勺脸谱、陶罐、罩金漆器、酒海、皮影、木偶戏、土布等,为实践团系统了解西府非遗文化奠定了基础。
7月28日,实践团深入“中国泥塑第一村”六营村。参观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新明的泥塑工坊,观摩泥塑砸泥、造型、制模、翻胚、合胚、粉洗、彩绘、上漆八大工序;探访了传承人胡全让风格质朴的雍州泥人;重点参观了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胡深之女胡小红工作室。胡小红展示了传统泥虎模具与时尚品牌联名设计草图,阐释其“守根”与“破圈”的理念,并指导成员体验泥塑工艺。
7月29日,实践团拜访凤翔剪纸市级非遗传承人何伟伟。观摩了融合西周何尊元素的《何尊·看中国来凤翔》、励志主题《犯其至难而图其致远》剪纸及“陕西非遗好物何尊”系列文创。何伟伟介绍了将潮流IP“拉布布”融入剪纸、创作《喜迎二十大编钟剪纸》(融合青铜器肌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为“红西凤酒”设计品牌纹样(凤凰尾羽化祥云)等创新实践,阐释了“舍得”剪纸哲学。在何伟伟指导下,成员动手学习了“掏空”、“毛刺”、“留白”三大剪纸技法,完成了蝴蝶、石榴等基础纹样剪纸。
(图为实践团参观参观泥塑工坊、何伟伟老师工作室)
7月30日,实践团分别拜访凤翔刺绣传承人姚怀侠与凤翔木版年画传承人邰伟伟。在姚怀侠处,成员了解了凤翔刺绣平针、打籽、锁绣等针法历史,观摩巨幅刺绣《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并进行了基础刺绣实践。在邰伟伟处,成员了解了木版年画起稿朽样、刻墨线版、套版印刷等十六道工序,并动手体验了年画印刷环节。
7月31日,实践团最后来到草编技艺市级传承人陈海英家中。观赏了草编十二生肖、门帘、挂件等作品。陈海英讲解了麦秆选材(取中段)、蒸煮软化、阴干定形及传统草木(苏木、槐米、核桃皮)染色工艺。随后,在陈海英“压一挑一、手腕要稳、力道要匀”的指导下,成员动手学习并完成了草编“一帆风顺”作品。
(图为实践团参观并体验刺绣和草编)
本次实践活动,西府拾遗青年团通过五天密集的走访、观摩与亲手制作,系统调研了凤翔区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团队深入了解了各项非遗的历史渊源、核心技艺流程、当前传承状况以及在文创开发、品牌合作、主题创作(如潮流IP融合)等方面的创新探索。实践团亲身实践了泥塑工艺、剪纸基础技法、刺绣针法、木版年画印刷及草编编织等核心技艺环节。
此次实践让我们认识到,青年群体不仅是非遗的学习者,更可成为传承创新的参与者。未来,我们将把实践中积累的认知与体验转化为校园内的传播动力,通过展示实践成果、分享传承故事等方式,带动更多同学关注非遗;同时,也将尝试把现代青年视角与非遗元素结合,探索校园场景下的非遗创新表达,为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贡献青年力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