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聚闻网是聚焦国内外企业品牌新闻,关注企业最新事件和活动,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新媒体。关注品牌、聚焦商业!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 明星 >> 正文

24.6%检出率背后:中国青少年抑郁的“温床”究竟是什么

Date:2025-08-12 14:58:06    来源:    作者:   访问:65   

当15岁的小林把自己锁在房间里,连续一周拒绝上学时,妈妈第一次意识到,孩子口中的“没意思”或许不只是青春期的叛逆。近年来,青少年抑郁逐渐走进公众视野,却仍有许多家庭在误解中错失干预时机。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已达24.6%,其中重度抑郁占7.4%,这意味着每4个孩子中就可能有1个正经历情绪的“寒冬”。

被误读的“信号”:青少年抑郁有哪些表现?

与成人抑郁的“持续低落”不同,青少年的抑郁常常披着“伪装”的外衣。他们可能不是沉默寡言,而是突然变得暴躁易怒,为小事与父母激烈争吵;可能不是食欲不振,而是通过暴饮暴食来缓解情绪,体重在短时间内剧烈波动;还有些孩子会以躯体化症状呈现——频繁的头痛、胃痛,去医院检查却查不出器质性问题。

学业上的变化往往是最直观的预警。曾经成绩优异的孩子可能突然对学习失去兴趣,作业拖延、上课走神,甚至用“装病”逃避考试。社交退缩也很常见,他们会主动疏远朋友,拒绝参加集体活动,宁愿独自待在房间里刷手机,却又在深夜为孤独感辗转反侧。

抑郁的“温床”:哪些因素在推波助澜?

青少年抑郁从来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生理、心理与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青春期本就是大脑神经发育的关键期,激素水平的剧烈波动可能让情绪调节能力变得脆弱。研究发现,有家族抑郁史的青少年患病风险会高出3-4倍,基因的“埋伏”让他们对压力更为敏感。

学业压力是绕不开的话题。当“考重点”“争名次”成为日常,过度的期待会转化为无形的枷锁。一位初三学生在日记里写道:“每次看到父母盯着成绩单的眼神,我就觉得自己像个没有感情的分数机器。”此外,校园霸凌、同伴关系冲突、家庭氛围紧张等环境因素,也可能成为压垮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

值得注意的是,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正在加剧问题。长期沉浸在虚拟世界中,不仅会减少真实社交的机会,还可能因网络攀比、信息过载而加剧焦虑。有调查显示,每天使用电子设备超过5小时的青少年,抑郁风险会增加71%。

破局之道:科学干预让青春有阳光常伴

识别抑郁只是第一步,科学干预才能让孩子重获阳光。如果发现孩子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我否定等症状,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心理治疗是青少年抑郁的首选方案,家庭的作用无可替代。父母要学会“放下评判,学会倾听”,给他们试错的空间,比一味施压更有意义。学校与社会也应共同发力,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及时帮孩子开展心理疏导。当整个社会都能以包容的态度接纳抑郁者,孩子们才敢撕下“伪装”,坦诚地说出那句:“我需要帮助。”

对于中重度抑郁,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抗抑郁药物能有效缓解症状,为心理干预创造条件。临床中对于青少年抑郁的治疗,创新中药获得了医生和患者的青睐。在日前召开的“慢病(络病)防治中国行”2025年络病学术会上,北京同仁医院马小丽教授指出,“解郁除烦胶囊具有多通道作用及良好的抗抑郁焦虑效果,且临床安全性更高,可作为抑郁症治疗的新选择”。

马教授还介绍了一项随机、双盲、双模拟、多中心,样本量达560例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解郁除烦胶囊可显著降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改善轻中度抑郁症患者抑郁焦虑状态、缓解躯体症状,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解郁除烦联合多元化有氧运动的临床研究显示可提升青少年抑郁症整体疗效,减弱抑郁人格倾向、精神病态人格倾向,转变患者疾病应对方式。

青春本应是热烈而明媚的,当抑郁的阴霾袭来,我们要做的不是指责或回避,而是伸出手,陪他们穿过黑暗。因为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被理解,每个年轻的生命都不该困在情绪的牢笼里独自挣扎。



关键词:

本网站为服务于中国中小企业的公益性政府网站,因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
精彩图文
图文推荐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