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勒手 廉照路
从单位出发大约四十分钟后,抵休宁县溪口镇石田村,村口古樟浓荫下,“汪由敦监察昭示教育馆”静立粉墙黛瓦间,门额乾隆御笔“清慎勤”三字笔力遒劲。跨进门槛,仿佛步入清代监察官汪由敦四十年的风霜历程。
展馆形状呈U字型,整体装饰风格融合了徽派建筑特色和清朝军机处建筑特点,以褐红色为主色调,屋檐彩绘以青色等为辅,寓意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高度3.5米,大门主入口三步台阶,三个展馆入口均设五步台阶,寓意汪由敦为官从政长达35年表现出的清廉自守、勤勉持重、宠辱不惊的大家风范。
序厅幽暗,地面光带标注着雍正元年至乾隆二十三年纪年。踩过“雍正四年,汪由敦考授监察御史”的亮光,耳畔响起旁白:“公以弱冠入翰林,三十而登西台,自此风霜之任,不避权贵。”此刻方觉,廉政教育并非背诵准则,而是与历史中的“同类”相遇——汪由敦不是冰冷谥号,是与我年龄相仿时便敢弹劾封疆大吏的“年轻人”。
展馆依时间铺陈,处处紧扣“监察”主题。第一单元“台谏风骨”的数字动态长卷《台谏奏事图》,以二十八道奏疏为线索,再现殿陛廷争等场景。乾隆六年《请禁督抚馈送折》片段中,督抚夜叩辕门献锦盒,汪由敦隔门拱手拒之,门缝烛光将其身影拉得瘦削倔强。史料显示,此后乾隆下旨永禁此类馈送,“苞苴路绝”。展柜里那口省亲时用的樟木箱,绳痕宛然,让人懂得“廉洁”是对每一次微小诱惑的断然回绝。
第二单元“昭示典章”如可触控的《大清律例》。互动屏上,汪由敦手书《奏定台规二十条》细致入微:御史出差不得携家眷、不得与督抚私宴,连“日用柴米照民价平买” 都赫然在列。电子沙盘模拟其巡察路线,动画演示他“密访衙蠹、夜阅案牍”,发现县吏虚报赈银当场摘印时,士民跪地叩首,引得观众自发鼓掌。这让人明白,廉洁关乎制度,更关乎人心向背。百姓心中有秤,能称出斤两,也记得住名字。
第三单元“廉范流芳”最是静默。三面灰砖墙,天光切出明暗格子。墙上《家训》手稿写道:“吾家世受国恩,汝辈若贪一钱,即为欺君;若受人一钱,即为辱父。”展柜里《遗疏》草稿与定稿并置,“慎终如始”四字被反复圈点,墨迹洇透纸背。乾隆读此时朱批“览奏凄然”,辍朝一日。仿佛见老人在油灯下颤笔,将“廉洁”刻进帝国黄昏,也刻进后世读史者心里。
尾厅“照见”有面巨大镜面,下方循环投影“公生明,廉生威”。上前时,镜中映出我穿白衬衫、别党徽的身影,六字恰在胸前。写下“今日之思”:“愿每一次盖章、签字、面对请托时,都想起樟木箱的绳痕、《台规》的‘不得’、《家训》的‘若受人一钱’,然后收回伸出的手。”
出馆时,夕阳染金半月塘。教育馆粉墙与民居无异,却透着肃肃清气。“以前只知汪家出大学士,今天才晓得他连皇帝都敢顶。”这正是“昭示”真意:廉洁者,人恒敬之;贪腐者,史恒唾之。
忽悟廉政教育不是一次性“打卡”,而是与历史对视后的自我校准。如汪由敦在《奏定台规》所写:“臣之责,在使后人知所畏;后人之责,在使臣言不为空文。”今日之我便是“后人”,愿此后每一次选择,都让三百年前的绳痕勒进掌心,让“清慎勤” 落在脚下土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