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发展新引擎 乡村宜居新画卷
金秋在望,唐河县的土地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与发展的活力。田间地头,智能灌溉系统高效运作;农产品加工车间内机器轰鸣;村头广场上欢声笑语不断。这片土地正通过创新区域协同发展模式,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努力绘就业兴民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近年来,唐河县突破传统行政区划限制,创新实施“功能区”发展战略,将全县划分为四大发展板块:凤凰岭城乡融合示范区、农文旅融合发展区、智慧农业建设区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区。这一举措有效整合了区域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新格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建立跨乡镇土地指标交易平台,唐河县在两年内统筹盘活闲置宅基地1200余亩,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保障。
在作为先行试点的凤凰岭示范区,曾经的贫瘠之地焕发出勃勃生机。示范区内部,“梦里王庄” 这一特色村落延续了豫西南传统民居的独特风貌,还打造了五彩油菜花田、农事体验等十余项体验活动,年均接待游客突破15万人次;王岗村则重点建设“非遗工坊”与孟子学堂,成功成为文化传承领域的新晋地标。此外,示范区不仅建成了生态景观带与现代化农业基地,更引入了千玉今野、盛禾食品等5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共提供800多个就业岗位,切实为当地群众解决就业难题。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唐河县围绕红薯、有机小麦、高油酸花生等特色农产品,着力打造全产业链格局。目前,唐河红薯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深加工产品畅销全国。与此同时,县里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在海川新能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加紧生产订单产品。公司生产部经理程龙介绍:“我们正在扩大生产线,等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能安排就业3000人以上。”
特色产业的发展让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在桐寨铺镇宛之泉农业专业合作社无花果种植基地,正在采摘的崔东芸笑着说:“现在上班就在家门口,既能照顾老人孩子,每月还能拿到3000多元工资,日子越过越有劲儿。”当地还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培育了一批农民网红,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销售特色农产品,有效拓宽了销售渠道。在王庄村,红薯种植大户李书强借助电商平台把产品销往全国各省市,年销售总额超2000万元,同时帮助本村及周边两个村的100户脱贫户实现增收致富。
生态环境改善与人居环境提升同步推进。唐河县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完成造林5300多亩,植树39.2万株。许多村庄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将昔日的污水塘变成了风景宜人的湿地景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全县深入推进,“周四村庄清洁日”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在城郊乡周庙村,废旧石磨化身为景观小品,残垣断壁变作文化长廊,使村庄既守住乡愁印记,又展露时代新貌。目前,全县已完成“一宅变多园”改造1.2万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创新治理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唐河县探索建立“片区党委+联席议事+考核捆绑”的基层协同治理模式,创新运用PPP模式融资近60亿元,实施了343个行政村的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湖阳镇仝湾村将光伏发电项目与乡村发展紧密结合,每年为村集体带来十余万元收益,有效保障了公共设施维护。该县还深入推进“五基四化”建设,建强“五支队伍”,科学划分基础网格3864个,选聘网格长3776名,专兼职网格员6941名,筑牢了基层治理根基。
如今的唐河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正在成为现实。唐河县通过片区化发展模式,不仅激活了乡村内生动力,改善了人居环境,更探索出了一条平原农区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放眼未来,唐河县将继续深化区域协同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让这幅和美乡村的画卷在中原大地上越绘越精彩。(张旭 李新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