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学开展“善用AI技术,深度赋能教学”专题讲座
2025年5月7日下午,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学报告厅内学习氛围浓郁,50周岁以下教师齐聚一堂,聆听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李文烨带来的“善用AI技术,深度赋能教学”专题讲座。作为学校“智慧教育”战略的长期合作伙伴,李博士第四次以“技术革新者”身份登场,携最新AI教育成果为教师们展开一幅“人机协同教学”的未来画卷。
李文烨博士以“AI如何重新定义教学生产力”为开篇,系统解读推理、生图、视频等七大核心技术如何突破传统教学边界:智能推理引擎化身“24小时解题导师”,不仅能秒级拆解数学题逻辑链,更可模拟心理咨询师解析学生思维误区;AI生图与视频工具构建“分钟级素材工厂”,教师输入教学关键词即可生成古风课件、3D实验动画等可视化资源,让备课效率极大提升;智能批改系统则像“不知疲倦的教学助手”,精准标注作业中的常见错误并生成个性化提升方案。“当技术成为教师的‘数字孪生’,教育的个性化时代才算真正到来。”李博士的论断引发热烈共鸣。
针对新课标对跨学科教学的深层需求,李博士重点演示了“教育智能体”的创新应用——这些具备自主规划能力的“数字助教”,能化身李白解读古诗中的地理密码。在现场模拟的“语文+地理”融合课中,定制化智能体通过多轮对话引导学生发现《早发白帝城》中的水流速度与地形关联,将传统课堂的单向讲授转化为“问题驱动式”探索。“智能体不是简单的对话工具,而是能激发认知冲突的‘思维伙伴’。”李博士强调其在培养高阶思维中的独特价值。
结合玄武区“AI+跨学科实践”赛事,李博士以“跟着AI游南京”项目为例,揭秘“技术赋能创作”的黄金法则:通过知识图谱工具梳理学科关联点,利用大语言模型生成跨学科探究问题,再借助数字人技术打造沉浸式讲解场景。这种“教师创意主导+AI执行落地”的模式,让复杂的跨学科项目从“耗时月余”压缩至“一周成型”。现场展示的AI生成互动课件、智能测评系统等成果,让教师们直观感受“技术红利”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效益。
在技术伦理与教育本质的思辨环节,李博士提出发人深省的观点:“真正的AI赋能,是让教师从‘知识搬运工’转型为‘思维架构师’。”他通过认知金字塔模型阐释,AI擅长处理信息检索、数据处理等“效率层”工作,而教师应聚焦问题设计、情感联结等“价值层”创造。当智能体辅助完成作业初评,教师便能腾出精力设计分层指导方案;当AI生成基础课件,教师则可专注于课堂互动的创意编排——这种“算力+心力”的深度协同,正在重塑教育工作的核心价值。
从首次介绍AI基础应用,到如今深度解析智能体与跨学科融合,李文烨博士四次讲座串起月苑一小“智慧教育”的探索轨迹。带着对智能教育的新思考,月苑一小教师们正踏上新的探索之旅——在AI勾勒的教育蓝图上,他们即将书写属于自己的创新篇章。(蒋燕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