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鹤壁示范区:开发林下经济 赤松茸撑起致富伞
4月25日上午,在鹤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古城街道冯庄村现代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赤松茸种植基地内,一排排覆盖着黑色遮阳网的种植大棚引人注目。大棚内,一簇簇、一丛丛赤松茸迎来采收旺季。
红褐色的菌帽、白白胖胖的菌柄……菌床上,一颗颗肥嘟嘟、圆滚滚的赤松茸长势喜人。冯庄村党支部委员吴红涛正带领村民采摘赤松茸,现场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2023年8月外出考察,9月份采购菌种,种植了100多亩,这是村民养家糊口的饭碗,咱不能马虎。”吴红涛表示,“眼下正是赤松茸大量成熟收获、上市的时节,每天都供不应求。”吴红涛说,为了能让客户买到最新鲜的赤松茸,他们每天一早就到基地采摘,分拣装筐完成后再统一发货,产品主要销往成都、大连等地,也有不少周边地区的商贩和市民到基地采购。
为拓展乡村产业发展路径,开发林下经济,冯庄村有效利用中国农业公园、建业绿色基地的地理优势和当地丰富的林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赤松茸种植,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合作社牵头,村民以工代资入股共同分红,带领广大村民发展致富。
将传统林场转型为“立体银行”。吴红涛巧妙利用树林郁闭度达70%的天然优势,实现亩产值突破2万元,较单纯林木增值近十倍。吴红涛介绍,赤松茸具有生长周期短、出菇期长、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该基地的赤松茸从去年12月进入采摘期后,每天都能采摘四五千斤,预计每亩产量可达4000斤。
“赤松茸适应性强,喜阴凉湿润,我们采用分层管理,也就是‘上层林木、中层菌菇、下层腐殖质’的模式,形成立体种植结构,提升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同时,我们利用秸秆、玉米芯等农业废弃物作培养基,模拟自然腐殖环境,产出的赤松茸口感接近野生菌,品质更优。”吴红涛说。
由于新鲜赤松茸的保鲜期一般只有5至7天,吴红涛还专门建立了冷藏保鲜库,配备了专业的制冷设备,用于采摘后的赤松茸经打冷和分级包装后进行存放。
种植赤松茸不仅为合作社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冯庄村村民吴秀英长期在基地从事采摘工作,每月工资2400元,一年有2万多元的收入。“在基地务工,离家近,还有不错的工资,真是一举两得。”吴秀英说。
林下种植以“低投入、高回报、可持续”的特点,成为撬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绿色杠杆”。它不仅盘活了闲置林地资源,更为村民开辟了“林下掘金”的新路径。林下食用菌种出了好“钱”景,助力村民增收致富,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创新路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