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嵌式企业构建之路:多维度深度融合与创新实践
当前,我国民族人口分布格局正经历从"大散居、小聚居"向"大流动、大融居"的历史性转变。在此背景下,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成为时代命题,而企业作为社会运行的活力单元,亟需通过多维度深度融合,探索互嵌式发展的创新路径,为民族团结、经济繁荣与社会和谐注入持久动力。
劳务互嵌:构建职业发展共同体
劳务互嵌是互嵌式企业建设的基石,需从资源整合、技能赋能、社区联动三方面系统推进。
职业技能赋能与民族文化融合。企业应建立覆盖通用技能与民族特色的培训体系。例如,在制造业中引入蒙古族金属雕刻技艺、维吾尔族的艾德莱丝绸制作技艺、苗族的银饰锻造技艺等提升产品附加值;在数字经济领域,为少数民族员工定制双语数字化工具操作课程。同时,鼓励各族员工将本民族智慧融入工作场景,如藏族传统生态观可以优化环保企业生产流程。
资源清单共建与需求精准对接。建立“企业-政府双向资源清单”机制。一是资源清单,企业提供岗位空缺、培训资源、技术设备等,政府提供民族文化专家、特色产业信息、劳动力数据库等。二是需求清单,通过定期调研收集企业用工需求与地区发展诉求,如云南某茶企与布朗族村寨共建古茶树保护与茶艺师联合培养计划,实现地方产业振兴与就业保障双赢。
劳务协作工作站升级。在务工集中区域建立智慧化服务站,整合法律咨询、文化适应、技能认证等功能。如准格尔旗民族事务委员会设立的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工作驿站,集“信息服务站、法律援助站、矛盾调解站、文化交流站”“培训服务所”“志愿服务团”为一体,通过“四站一所一团”为各族流动人口提供就业咨询、法律咨询和援助、职业技能培训、语言培训心理疏导等服务。
情感互嵌:培育共生型组织生态
情感互嵌是凝聚企业向心力的关键,需构建“个体-团队-组织”三级关怀体系。
建立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引入EAP(员工援助计划),设置多语种心理咨询热线,建立“结对认亲”机制。某汽车集团开展“民族团结导师制”,由资深员工帮助新入职少数民族员工制定职业规划,解决住房、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
实施文化认同培育工程。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打造沉浸式文化互鉴场景。比如跨区域轮岗,安排员工赴民族地区生产基地交流,加深化文化认知;建立主题工坊,如准格尔旗民族事务委员开设的“准格尔旗匠心皮革坊”,孵化民族文创IP,培养民族传统手工艺皮雕传承人。
文化互嵌:塑造价值共生新范式
文化互嵌需突破符号化展示,实现价值内核的深度融合。
制度创新保障公平。推行“双盲面试”消除隐性偏见,设立民族文化创新奖金。设立“民族文化创客空间”,如肃南县民族文化产业园,让裕固族文化成为孕育创客的土壤。
爱国主义教育场景化。创建“行走的思政课堂”,组织参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重走茶马古道等,将国家认同融入企业精神血脉。
多维拓展:互嵌式企业的创新维度
技术互嵌——激活创新基因池。将先进技术融入民族地区生产生活,如基于北斗系统研发的远程牧井系统,新疆阿勒泰的牧民们通过“北斗放牧”,实现了有机草场放牧羊群实时定位、轨迹追踪可溯。
教育互嵌——构建终身学习链。与民族院校共建“工匠学院”,开发非遗数字化课程。贵州某苗绣企业与高校合作,将刺绣纹样数据库应用于AI设计平台,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25%。
生态互嵌——践行绿色发展观。吸纳少数民族生态智慧,普洱某茶叶企业与少数民族茶农紧密合作,吸纳了当地少数民族在茶树种植、茶叶采摘等方面的传统生态智慧,来保障茶叶品质和生态环境。
市场互嵌——开拓多元消费圈。培养民族双语营销团队,建立跨境文化电商平台。内蒙古某乳业通过蒙古族主播开展中蒙直播带货,驱动传统行业转型。
战略价值:从企业到社会的共振效应
互嵌式企业构建通过生产要素的创造性重组,形成三大价值闭环。一是实现了文化增值,非遗技艺现代化转化催生“国潮+”新经济;二是产生了创新裂变,多元思维碰撞产生上千跨界创新提案;三是实现了治理赋能,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合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这种深度融合模式,不仅使企业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平台,更通过“企业-社区-区域”的协同网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可复制、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在全球化与在地化交织的新时代,互嵌式企业必将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引擎。(内蒙古准格尔旗民族事务委员会 强雪璠)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