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回家,千年舟《华开见木-寻福记》聚焦非遗文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身份认同。
为更好地让传统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近日,千年舟联合新华网推出《华开见木-寻福记》“纹艺觉醒·大师作”——让非遗回家,借助多元途径,旨在更好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
据悉,千年舟新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陆铜华深度探寻木文化的根与魂,提出“生态可持续、文化可持续和企业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带领企业将悠久的“木作”智慧与现代工艺巧妙融合,让“木文化”情怀传承流转,发扬光大。《华开见木-寻福记》栏目以“福”为桥梁,在寻福之旅中,将木雕、铜艺、苏绣等非遗艺术创新地融入家居设计之中,让非遗艺术不再是博物馆中遥不可及的展品,而是化作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美好,真正实现“让非遗回家”的愿景。
栏目一行走进木雕之都浙江东阳,探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黄小明,开启一场木与木雕艺术的深度对话。“东阳木雕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史,能拥有今天的辉煌,正是靠手艺人祖祖辈辈的坚守。”黄小明表示。“木、家和非遗的传承,可以在一栋房子里很好地体现。同样是木,千年舟的木文化跟传统的东阳木雕文化还是有区别的。在未来,可以更好地在木作文化或者木房子,现代房子和生活起居,整屋装修等方面进行更好的尝试与合作。”
“从我太祖父开始做铜,从同治年间到现在,有150年的历史了。铜,是一种很重要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生活方式。”在寻找“木”与“铜”相互交融的奥秘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娓娓道来,“在家具领域应积极探索铜跟木的结合。比如说,在木头的家具上增加铜艺元素、铜艺结构,使木雕家具更加美观,使用寿命更长。”
苏绣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江南文化绵延传承的生动载体。“苏绣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于传承了千年的文化记忆,一针一线都是情感历史的节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面对栏目组动情地讲述。“我们要破界、破圈、进行跨界融合,真正融入到当下的生活,融入时尚,融入家居生活,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载体。”姚建萍认为,苏绣可以介入到千年舟致力于打造一张“最美”的板的过程中,一起赋能“既有实用功能,又有美的存在”的一张板,未来把苏绣融入到更多的生活场景当中,做出更多美的产品。
“随着文化自信强势回归,中国传统元素正成为流行风向标,国潮回归、非遗传承和东方美学已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千年舟一直坚持用当代审美激活文化基因,在传统文化与风尚潮流融合中唤醒生活之美。”千年舟新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田茂华表示。(李景明)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