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聚闻网是聚焦国内外企业品牌新闻,关注企业最新事件和活动,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新媒体。关注品牌、聚焦商业!
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 >> 故事 >> 正文

新媒体技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构建  

 Date:2023-02-07 14:59:52    来源:    作者:   访问:18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构建应突出“时代之势、现实之需”特点。高校思想政治应树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三因理念”,深入剖析“事与化”“时与进”“势与新”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顺势而为”,不能够将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禁锢在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场景、文化要素中,尤其要善于借助“时代之势”,即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构建提供充分助力。新媒体既是“时代之势”的具象事物,它代表了一种教育资源、手段、途径的“新势力”,同时又是“时代之势”的抽象所指,它代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趋势”。无论是新势力还是新趋势,其共同特点就是“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理念到行动主动变革。另一方面,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契合当代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包括文化需求、心理需求、情感需求等),通过新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要素的结合,提高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感、满足感、愉悦感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面临一系列窘境,如兴趣不高、认同匮乏、理解困难、实践缺位等,新媒体技术能够将讳莫如深的思想政治理论演绎的更加生动立体、直观形象,尤其借助新媒体技术的时效性,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点与现实热门事件相结合,从而提高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此外,新媒体本身就是政治观点、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等传播阵地,利用该技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可以让学生从“庙堂式”“宣教式”的课堂体验中解放出来,在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中传播主旋律、讲好“中国故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构建应明确新媒体技术的消极性与积极性。在“互联网+教育”的宏观框架下,新媒体技术融入到高校各种专业、课程中的现象十分普遍,但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特殊性,它旨在培养三观正确、政治信仰坚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简言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在于“立德树人”,新媒体技术作为该课程的“新变量”,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存在消极不利的一面,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过程中应予以明确。其中,新媒体技术的积极有利影响主要包括三方面,分别是开阔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边界、丰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资源、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互动性。尤其在师生互动方面,在当今中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高度普及、5G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人手一机”(智能手机)构成了无障碍沟通场景,能够很好地瓦解传统“灌输式”“被动式”的教学缺陷。新媒体技术消极不利影响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新媒体技术加速了“信息爆炸”进程,一些以“文化交流”为表象的内容传播过程中,夹杂着许多违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意识形态的要素,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展现的内容存在冲突,容易对大学生思想建设、价值观体系建设等产生误导。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造成当代大学生思维模式的嬗变,大量碎片化的内容充斥在网络空间中,主打娱乐、消遣、刺激感官的“奶头乐”内容,这容易降低大学生的思考能力,并对互联网形成深度依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构建应采取多元化的新媒体技术应用形态。客观上,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创新,将其运用到教育领域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新形态。从教育主体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构建应给予“新媒体技术应用形态”充分认同,并确保新媒体技术应用形态被置入合适的应用场景中,这样才能发挥新媒体技术的最大效能。高校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基于三种应用形态:其一,传统课堂形态,即在教室空间中利用新媒体技术,具体新媒体技术应用形式如微课、慕课、PPT课件等,这种方式可以打破思想政治理论教材的局限性,教师可以自行调整章节框架,或围绕着具体的知识点打造“主题式教学”“项目式教学”“任务式教学”等,通过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方式,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其二,翻转课堂形态,通过新媒体技术建立“线上+线下教学”的模式,打破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空限制,具体新媒体技术应用形式如“智慧教室”“云课堂”等,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也能够通过各种APP、网站等(如学习强国)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三,微形态,“微”是新媒体技术的显著特征,在移动互联网技术、载具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抖音、微信、微博、微视频等新媒体技术得到广泛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建立师生之间高效沟通的机制。

新媒体技术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是全面性的,在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需求,以确保新媒体技术应用的有的放矢。

注重师资建设,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媒体素养。宏观上,教师在教学体系中占据主导位置,包括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等,都离不开教师角色的参与。而新媒体技术作为一个全新变量,也直接影响到教师职能的发挥。微观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教学主体,除了要在专业领域形成充分知识储备,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还应该充分掌握新媒体技术的特点、规律,保障新媒体技术更好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服务和支持。立足现状,高校大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未系统地接受过信息技术训练,对于新媒体技术的了解、使用等,主要源自于日常接触与实践经验。基于此,高校应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新媒体技术培训机会,一方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如从简单的PPT课件使用中脱离出来,能够灵活、熟练地运用微课、慕课、云课堂、微信等软件工具。另一方面,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创新意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很多教师在面对新媒体技术时容易形成“工具思维”,只关注新媒体技术提供了哪些功能,而忽略了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手段、途径等。例如,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自身能力、统筹教学任务,建立个性化的“新媒体技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可将“学习强国”APP作为教学资源获取渠道,将微信作为师生沟通平台,将抖音、微博、短视频平台作为学习成果展示途径等。

顺应学生特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教学客体的引导力。在高度开放、自由的网络空间中,言论成本变得极低,去中心化、无障碍化的传播导致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环境更加复杂,甚至严重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的权威性。在这种情况下,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在心理、行为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如在心理层面,他们更容易接受具有煽动性、情绪化的言论,却缺乏独立思考、深度剖析的能力,很容易被事物表象所迷惑。而在行为上,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交、消费、娱乐等高度依赖新媒体平台,时间一长,他们更容易接受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正襟危坐”“一本正经”的言说范式产生了抵触。但作为教学客体,大学生又需要完成课业任务,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如此一来会严重削弱思想政治理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面对这一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构建应积极顺应学生特点,按照新媒体技术语境开辟全新的教学场域。以载具为例,智能手机是开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场域的落脚点,教师需要了解大学生喜欢哪些新媒体平台(如抖音、B站、快手、西瓜视频等),热衷于哪些信息传播形式(如直播、短视频),同时开发一套大学生喜欢的话语表述机制,将网络语言与思想政治理论预言有效结合起来,如探讨“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话题时,可以引入“吃土”“996”“吃瓜群众”等词汇活跃课堂氛围,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思想政治理论课讳莫如深、强制灌输的色彩,还能够吸引大学生主动了解,消除思想政治理论与思想政治实践的障碍。

深度发掘资源,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对于任何一门课程而言,教学资源都属于教学体系构建的主体,它既是教学主体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依据与前提,也是教学客体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基础与保障。客观上,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是较为单一的,主要是针对教材的演绎,而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研团队等应展开深度发掘,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首先,可围绕着教材展开教学资源发掘,例如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教材作为“教学资源挖掘主题”,补充教材中缺失的概念、观点、历史事件、现实映射等,再转化成“数字教学资源”的形式予以应用。其次,可围绕着思想政治理论经典著作进行发掘,如各大视频平台上有专家学者针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如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讲解,从中取其精华,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再次,广泛吸收社会热点、时政要闻,将其转化为具有时效性、现实性的教学内容,用来印证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正确性、科学性。

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实施效能。受到新媒体环境自由性、开放性氛围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教师为中心、教材为纲领、教室为载体”的教学方式,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法的呼声愈来愈高。需要强调的是,新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实现工具,其根本价值在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实施效能,创新教学方法时也要遵循这一原则。一方面,教师可以采取单独使用方式,即根据不同新媒体载具、软件等功能特点,将其限定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不同“生态位”,如微博用来上传教学视频,微信用来维系师生之间的沟通分享,直播用来取代课堂教学场景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组合使用方式,即选定一组新媒体技术代表,使其在组合模式的基础上,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如“学习强国+微信+视频平台”的组合,主要用来实施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自主学习,即教师在课堂上分析、讲解完毕一个思想政治理论概念或观点后,学生从学习强国中收集相关案例,期间通过微信与教师、同学沟通,然后制作学习成果、上传到视频平台展示。作者:肖知亮福建农林大学副教授、硕导





关键词:

本网站为服务于中国中小企业的公益性政府网站,因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
精彩图文
图文推荐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