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新:春节偶记
(作者:陈永新 ) 上了年纪,半夜醒来就睡不着。
打开手机,翻看一下微博和公众号里读者的留言,才知已一个多月没写文章,铁粉们已有期待。
过年半个月,文章没写,微信朋友圈倒是发得勤快,几乎每天一条,但朋友圈终究是亲友团,范围较小,一般读者也不可能有微信联系。
凌晨三点,反正睡不着了,挑三条点赞最多的朋友圈内容凑成一篇小文,也算对热心的读者有所交待。
一、压岁钱(大年初一)
过年,总还是我们小时候年味浓点。
彼时大年三十,吃什么已无所谓,欢喜雀跃,便是在盼望新簇簇、刮刮响的五角压岁钱,尽管口袋还未焐热、睡觉前又以开学后替你交学费为名要收回去,但曾怀揣巨款的短暂兴奋便已足够。及今思之,念及贫瘠时代父母的艰辛、不易,感念至深。
一晃五十多年,时光如白驹过隙,过年时,我口袋里倒是揣着红包,却常常忘了分给孙辈高兴。
从六岁到六十岁,时光,就这样一点点将过年的欣喜侵蚀殆尽,不胜感伤。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二、老娘与大哥(正月初八)
正月初八,温馨一幕:冬日暖阳下,阳台上,七十三岁大哥为九十七岁老娘剪指甲。
这条仅三句话的朋友圈一发,半天之内,居然有了近三百个点赞点评。
老娘与大哥四十多年来一直是住在一起的,尽管老娘喜欢与已成家的长子分家独立生活,(按老人家的说法是大家自由点),但以前在江藻乡下,住一个院子也是早夕相处,后来进城了,两套房子对门,阳台相通,也十分便于照顾。
老父去世已十八年,老娘的生活起居都是大哥大嫂在精心照顾,无微不至。我们其他兄弟姐妹也就是偶尔去看望一下,每念至此,对长兄长嫂充满感激。
一桩小事或许可以佐证现下这个物欲横流的世道亲情友情的珍贵:春节期间,有北京青年报、新京报、齐鲁晚报、新华日报四家官媒网站及今日头条、新浪先后转载我六年前第一次在朋友圈发的文章《老娘》,首次转载者把题目改为我文章中的一句话《老娘!松阳飘来的种子》,我觉得十分贴切。
人间亲情,弥足珍贵。
三、油灯盏(正月十三)
晚饭后独自踅到诸暨老火车站脚,试图一觅旧时痕迹,却一眼瞥见路边小摊油灯盏三字,倍感亲切,四元大洋,让老板当场油炸了一个,站在马路边吃得有滋有味,香气四溢。
记得四十多年前每天早晨步行去茶厂上班,北门头小吃店那高踏步跨上,熙熙攘攘的国营小吃店里,一帮毛头小伙子,油灯盏、洋糖糕、年糕汁一定是要吃个撑,然后用手背抹一下油漉漉的嘴巴(那时也无餐巾纸,没那么讲究),少年不知愁滋味,一路嬉笑打闹,翻七家岭,下得岭背,到望云亭,茶厂就近在咫尺了。
今天临时起意吃油灯盏,纯粹是为了怀念青涩少年时代。
唉!一晃四十多年,时光回不去了。
(整理完上述三条朋友圈内容已是凌晨四点了,再次关掉手机,运气好点,就睡个回笼觉吧)
(作者简介:陈永新,《寻找飘荡的忠魂》作者,大公报大公网、浙江日报、印象贵州网、台湾新报、浙江诸暨融媒体中心、诸暨在线等众多媒体特约撰稿人,诸暨远征大酒店董事长)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