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静宁:红果映黄土 一颗苹果富万家
从20世纪80年代零星种植到如今百万亩规模化果园,历经四十余年发展,静宁苹果完成了从“小特产”到“大产业”的华丽蜕变,成为跻身奥运餐桌、远销全球30多个国家的“黄金果品”,书写了“一颗红果富万家”的增收答卷。
扎根黄金产区:四十年育出“苹果中的爱马仕”
静宁县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地处北纬35°苹果“黄金生产带”。这里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环境无污染,适合种植苹果,被认定为黄土高原苹果最佳适生区。所产的静宁苹果以色泽鲜艳、个大形正,果面光洁、果肉细腻多汁,酸甜适度,口感脆甜、硬度强、货架期长、极耐储藏和长途运输而著名。据权威检测,静宁苹果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可滴定酸、糖酸比、维生素C等六项理化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内优质苹果标准,被誉为“苹果中的爱马仕”。
北纬35°苹果种植黄金地带,百万亩苹果园绵延起伏(司磊摄)
静宁县持续深化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院地合作”“院企合作”,制定并推广静宁苹果产地环境、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标准,集成应用幼树早果丰产、树形改良、黑膜覆盖、节水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人工辅助授粉等果园提质增效技术,全县果园标准化管理面积达到80万亩,有力提升了苹果产业整体水平。同时,依托静宁苹果产学研联盟,建成2000亩苹果育苗基地,成功选育出“成纪1号”“静宁1号”等适合县域生态条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优品种,并推广瑞雪、秦脆、红将军、维纳斯黄金等早中熟品种,推动苹果品种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全县果品总产量达121.6万吨,实现产值75亿元。
品牌加冕之路:从地理标志到国际认可
“静宁苹果”已累计斩获9张国家级名片和21项行业大奖。自2006年起,先后成为“北京奥运会特供水果”、中国驰名商标,品牌荣获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成为静宁县精心打造的首个全国知名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并成功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互保清单”,完成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2023年,静宁苹果搭乘“雪龙 2”号极地科考船抵达南极,成为国内首个“登陆”南极的苹果品牌。
果园里红彤彤的果实缀满枝头,苹果进入采摘期(司磊摄)
“静宁苹果”以其优良品质和独特地域特色享誉海内外,已成为当地现代农业发展最亮丽的名片,带动农民增收成效显著。静宁县果农人均果品纯收入超过1.2万元,苹果出口创汇达2.55亿元,种植规模、产量与产值均位居甘肃省前列,“静宁苹果”品牌价值高达180.86亿元,持续领跑全国果品行业。
全球版图扩张:从西北县城走向30余国市场
2024年产季,15吨静宁苹果成功进入美国市场,实现欧美高端市场“零的突破”;2025年初,一批标注着“静宁1号”“成纪1号”的苹果装箱发往泰国,入驻TOPS高端商超,黄土高原的甜蜜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静宁县积极构建“覆盖国内、拓展海外”的多元销售体系。在国内,以成渝和西南、粤港澳和珠江、长三角、京津冀等为主销区,建成静宁苹果博览城等多个果品专业市场,发展数百个县级果品专业市场和销售集散地,在全国设立直销店、农超专柜,并大力培育电商销售企业。在国际方面,静宁苹果及加工产品远销东南亚、南亚、俄罗斯等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尼泊尔、新加坡等国建成11个海外仓与销售专柜,东南亚已成为最大海外市场。
全链增值:一颗苹果的“七十二变”
“5000吨鲜果可加工出2100吨产品,产值约4000万元左右。”甘肃省静宁县陇原红深加工工厂负责人王占甲介绍,鲜果经清洗、分选、去核后,分别进入烘干机和酿造线,变身苹果脆、苹果脯、苹果汁等3大系列12款产品。
苹果进入丰收季(司磊摄)
静宁县坚持新链条延伸,补链强链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择优扶强、项目带动和招商引资等方式,建成常津公司、欣叶集团、德美集团、恒达公司等贮藏营销型、包装配套型、加工增值型龙头企业161家,全县果品贮藏能力达到65万吨,加工转化能力达到15万吨,纸箱生产能力达到3.3亿平方米。同时,深度挖掘苹果文化,积极推动苹果产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编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在余湾、雷大等乡镇连续举办苹果采摘节、观花节、文化节等活动,吸引50多名艺术家开展苹果文学、书法、绘画和摄影作品创作采风,累计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实现产业联动发展。
如今,静宁苹果已形成从果袋生产、纸箱制造、发泡网加工等配套产业,到冷链物流、电商营销的全产业链体系,成为县域经济的“压舱石”,农民人均果品收入占比超过70%。
面向未来,静宁县将紧扣平凉市“三区一城市”发展定位,围绕“稳面积、提单产、增收入,稳质量、提品质、增效益”的“两稳两提两增”思路,瞄准现代果业发展方向,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持续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全力推动“静宁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增强产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冯敏 李童晖)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