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亚欧时装周的聚光灯下,当最后一套融入新疆“艾德莱斯”元素的服装完成谢幕,李德超站在T台旁红了眼眶。站在观众席的新疆服装设计师协会的主要成员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这位深耕打版领域二十余年的 “幕后工匠”,以新疆首位打版师身份携40套原创作品亮相,不仅完成了个人职业的华丽转身,更打破了 “设计师主导秀场” 的行业常规——这场特殊的专场秀,既是他对“打版 + 设计”融合价值的实践,也是新疆服装业“工艺觉醒”的生动注脚。
亚欧时装周发布秀现场。
亚欧时装周发布秀现场。
转型起点:二十余年打版积淀,攒下打破边界的“底气”
“我最早学的是服装研究,但新疆当时服装设计行业弱,便一头扎进了打版。”1997 年,李德超进入专科学校系统学习服装知识,毕业后的一段 “师傅带徒弟” 经历,让他早早看清传统打版的局限:“师傅们手艺扎实,但想法太固化,顾客想要新式服装,他们总说‘以前都这么做’,根本满足不了需求。”
亚欧时装周发布秀现场。
带着这份困惑,李德超开启了十余年的打版深耕之路。从服装企业的基础版型制作,到复杂款式的立体裁剪调试,他始终在做一件事:把设计师画在纸上的二维图,变成能穿在人身上、合身又舒适的三维实物。这段经历让他对服装结构、人体工程学有了远超常人的敏感度——他能通过面料特性预判版型效果,能从设计稿的线条中察觉落地难点,“懂打版的人做设计,不会想‘天马行空’的创意,因为我知道哪些想法能落地,哪些会卡在工艺上。”
亚欧时装周发布秀现场。
正是这份 “工艺先行” 的积淀,成为他日后打破“打版师”与“设计师”职业边界的核心底气。在他看来,打版从不是简单的“画线条”,而是“理解服装与人体关系的过程,是连接创意与市场的桥梁”。
亚欧时装周发布秀现场。
转型推力:行业痛点与师友助力,推开边界的 “外力”
亚欧时装周发布秀现场。
在两届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新疆服装设计师协会会长孙秀琴老师团队工作的三年,成为李德超转型的关键转折点:“孙老师会跟我聊设计理念,比如‘为什么这个领口要这么做’,不只是看款式,还看背后的逻辑,这让我重新对设计产生兴趣,原来‘工艺’和‘设计’能结合得这么好。”
亚欧时装周发布秀现场
新疆服装设计师协会 “充实本土设计师队伍” 的推动,更让李德超感受到温暖的行业氛围:“协会总说‘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这种想让新疆服装业好起来的心意,让我敢去尝试。”
亚欧时装周发布秀现场。
转型实践:40 套作品里的 “破界”—— 文化与工艺的双向奔赴
为了这场专场秀,李德超从一年前就开始筹备。他把零散的灵感记在纸上,“想到新疆的番茄、红花,就画红色的稿;想到棉花,就加白色元素;想到石油矿产,就用黑色压底”;复刻后,他又一次次调试版型,亲手完成核心款式的打版,“别人打版我不放心,怕没把我想的细节做出来”。
最终亮相的40套作品,处处可见“打破边界”的巧思。红蓝黑的主色调不是简单的元素堆砌,而是对新疆地域特色的深情表达:“红色是番茄、红花的鲜活,白色是棉花的纯净 —— 这是咱们新疆的骄傲,黑色是石油矿产的厚重。” 压轴的 “艾德莱斯” 系列更是点睛之笔,“打破常规,让艾德莱斯的纹理通过版型展现,比如在裙摆处做垂坠感,走路时能飘起来,好看又不突兀。”
亚欧时装周发布秀现场。
工艺上,他坚持 “中西结合” 的打版逻辑:“西式立体裁剪能让衣服更合身,比如西装的肩线,得贴人体才显精神;但中式的细节不能丢,比如领口的弧度,得柔和点才符合东方人的审美。” 这种融合让作品既有现代设计的利落,又藏着东方审美的温婉。
亚欧时装周发布秀现场。
本次时装周秀前的定妆与彩排持续到凌晨3点,设计师杨磊老师帮他调整色彩:“有些款式红色太亮,得稍微压一压,不然整场看下来会累”;孙秀琴老师帮他梳理走秀顺序:“先上简约的,最后上艾德莱斯,能压住场”。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李德超满是感激:“没有他们,这场秀成不了。看到模特穿上我设计的衣服走出来,台下有掌声,我当时就红了眼 —— 这么久的辛苦没白费,也证明‘打版师做设计’是可行的。”
转型意义:重构职业价值,照亮新疆服装业人才路径
这场转型对李德超而言,是职业天花板的突破:“以前我觉得打版师就是‘幕后英雄’,现在发现自己也能做‘台前创作者’,以后能走的路更宽了。” 但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为新疆服装业带来的启示。
亚欧时装周发布秀现场。
长期以来,行业存在 “重设计、轻工艺” 的倾向,高校教育中 “设计与打版脱节”,导致年轻人才 “眼高手低”。李德超的实践恰恰提供了新范本:“行业里有句话‘一流的打版师可以成就一个三流的设计师,三流的打版师可以毁掉一个一流的设计师’,我就是想证明,打版师不是‘辅助’,也能成为‘主角’;更想告诉年轻设计师,多跟打版师聊,多去车间看制作,懂点工艺,创意才能落地。”
亚欧时装周发布秀现场。
如今,已有不少年轻设计师主动找他交流,他总会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我会教他们简单的打版技巧,告诉他们‘面料的性格很重要,比如棉质软,版型不能太硬’。” 在他看来,新疆服装业的优势在于多民族文化资源,“国内其他省份‘新中式’已经做得很好,我们新疆有番茄、棉花、艾德莱斯,只要把这些元素通过扎实的工艺落地,就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亚欧时装周发布秀现场。
转型延伸:从“个人突破”到“行业探索”,瞄准高级定制未来
站在专场秀的终点,李德超的规划依然清晰。长远来看,他希望推动新疆服装业向 “高级定制” 方向探索:“服装的最高境界是定制,而新疆的文化恰好适合定制——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定制能把‘文化’和‘个性’结合起来。现在新疆有很多年轻人去国内其他省份学设计,回来后有创意但缺工艺,我想帮他们把‘创意’落地,让新疆多些能‘既会想又会做’的设计师。”
亚欧时装周发布秀现场。
从打版台到T台,李德超的转型不仅是个人职业的 “破界”,更像是新疆服装业的一次 “觉醒”—— 它证明真正的服装从业者,不该被 “设计师” 或 “打版师” 的标签定义,而应是 “懂创意、会工艺” 的复合型人才。正如他在秀后所说:“我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希望这场秀能像一颗种子,让更多人关注工艺,让新疆的服装业既有文化魂,又有工艺骨。”(文/张爱琴 图:新疆服装设计师协会提供)
亚欧时装周发布秀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