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百年河洛康家文化,《留余》匾体会留余家风家训,体现中国智慧
近日,由四川旅游学院旅游文化产业学院组织的一场公益活动,何真易老师在本次活动中关于“留余思想”展开的一场演讲,引起了在场师生们对河洛康家的浓厚兴趣。
行游康百万庄园,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富甲一方的豪奢,而是悬挂于主宅区首院过厅的那块《留余》匾。《留余》匾是“中华名匾”之一。匾文为康氏家族的传世家训,体现了高明的中国智慧。匾的造型非常奇特,外观不是常见的矩形,上下各有一块缺口,看起来像是一部翻开的书,又像是一面招展的旗。据说,这叫“上留天,下留地”。“上留天”指荣而思报,报效朝廷和国家;“下留地”指富而思济,救济贫众灾民。“留余”的中心思想是训导子孙做事要留有余地。
留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最早出自南宋士人王伯大的《四留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在《说文解字》中,“留”是“止”的意思,“余”是“丰饶”的意思,“留余”的本义是“止于丰饶处”,其引申义就是凡事都要有度,留有余地,适可而止,意在告诉人们在为人做事各个方面勿过、勿满、勿贪。”何真易老师说道。
何真易老师还特意去研究了河洛康家的历史资料及相关文化,并开始持续传播河洛康家百年传承的好家风好家训。河洛康家也叫康百万庄园,明代洪武年间,康家始祖康守信从山西洪洞县迁居到河南巩县康店镇。其后,康家在此耕读经商,家族逐渐兴盛繁衍,乾隆时期进入全盛,成为中原巨富。自康家六世祖康绍敬,到十八世康庭兰,河洛康家连续昌盛了十二代达四百余年。
据悉,何真易,居家长物文化创始人、国学讲师、国学文化践行传播学者、河洛古国易经研究院研究员、河洛康家研究院研究员、中华家谱研究院执行院长、长期从事国学文化相关研究传播工作,对于中华儒家文化,太极文化、居家长物文化、河洛文化等有着很深的造诣。她的主要成就有《国学智慧与齐家治企之道》、《居家长物文化》、《百年家族的文化与传承》、《道德经与养生》、《儒家文化与个人修养》等。
何真易讲解完康氏家族恪守“留余”的故事,民间流传有很多。相传开创康家鼎盛局面的康应魁,不事张扬,素来节俭。七十五岁生日时,却决定大摆寿宴,并特意通知欠债户一定到场。众乡亲觉得,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五高寿的康应魁想必是要清账了。谁知酒过三巡之后,康应魁让管家拿出欠账簿,一一宣读借账人的姓名、借账的数目和日期,等大家确认之后,康应魁当场烧掉了全部欠账单。他用一把火告诉康家人:钱财乃身外之物,为人做事切记要留余忌尽。
活动最后,何真易老师引用老子《道德经》中说:“万物之始,大道至简”。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道并非远在天边,高深莫测,而是近在眼前、触手可得。创造与传承之道体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需要在实践中去发现与领悟道的真谛。“终见乘桴去沧海,好留余地许相依。”一个做到留余的人,必定具有大视野、大胸怀和大境界。懂得留余,才能在令人目迷神惑、心旌摇荡的世相百态面前,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和淡泊情怀,超脱红尘的诱惑和世俗的困扰,凡事不计个人得失,善利万物而不争。懂得“留余”,是一种境界、一种胸怀。虽然,这只是地方士绅的传世家训,却体现了非常高明的中国智慧。“留余”里包涵着给人启迪的人生哲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