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聚闻网是聚焦国内外企业品牌新闻,关注企业最新事件和活动,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新媒体。关注品牌、聚焦商业!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 明星 >> 正文

纪录片中的儿童影像:反观成人世界的一面镜子,洞见未来发展的时代缩影

Date:2021-12-12 13:43:51    来源:    作者:   访问:298   

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联理事会决定将国际儿童节定于每年的6月1日,以此悼念1942年6月10日的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并保障儿童权利。我国儿童节早期被定于4月4日,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将我国儿童节与国际时间统一。1950年6月1日,新中国的小主人们迎来了第一个国际儿童节。

孩子们庆祝我国第一个国际儿童节

如今,儿童是我国最受重视的群体之一,国家也在从法律、教育、医疗等多个层面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与成长发展。与之相随的,越来越多的儿童题材文化作品涌现出来,动画片、儿童剧、亲子节目等走上舞台。 而画面是无国界的语言, 纪录片是时代的镜子,在世界各地的纪录片创作者的镜头中呈现的儿童影像更是一种对人类童年形象的个体感知和人生初始之境的客观表达。

儿童题材纪录片的主题选择

儿童,在法律上是指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儿童题材纪录片聚焦的人物也从三四岁的幼儿到即将步入少年时期、十岁出头的小孩子不等。纪录片《幼儿园》是张以庆导演历时十四个月完成的一部作品,影片拍摄了一群儿童在初入幼儿园时所经历的事情,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次上课、第一次睡午觉,导演在一年多的拍摄时长中纪录了大量平常又琐碎的生活碎片,在拼接中看到了一个幼儿受环境潜移默化时的改变与成长,他们像是成人世界的一面镜子,又像是成人自己,正如影片片头的那句话一样:“也许是我们的孩子, 也许就是我们自己。” 《幼儿园》是我国幼儿题材纪录片的开山之作,填补了幼儿这一儿童形象在纪录片影像之书上的空白。

纪录片《幼儿园》

当镜头对准年龄稍长一点的孩童时,会发现儿童题材的纪录片或许反映了更多的社会缩影与时代印记。《我是中国的孩子》是中国首部少数民族儿童系列纪录片, 讲述了鄂伦春族、布朗族、纳西族、塔吉克族等少数民族儿童成长中的故事,每一集选择一位小主人公, 透过对小主人公日常生活的记录展现少数民族文化的自我传承与发扬,以小见大。该片展示了少数民族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矛盾,而将视点放在儿童身上,更体现了对少数民族未来发展的展望。

纪录片《我是中国的孩子》里的儿童形象

纪录片《云上的乐声》里的自闭症儿童形象

特殊群体一直是社会关心的重点,儿童题材纪录片中也不乏将镜头对准特殊儿童的作品。纪录片《云上的乐声》由吉扬导演,纪录片入围亚洲阳光纪录片节中国十大提案奖,获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荐优秀国产纪录片奖。该片讲述了三个自闭症孩子通过音乐与世界接轨的故事。比起突出这个群体的异常、脆弱来引起社会关注,影片更倾向于正面切入,真实地反映个人、家庭在面对这样困境时的积极态度,而不是自怨自艾。留守儿童也是儿童题材纪录片中的一大主题,《大山里的篮球队》讲述了贵州大山里的留守儿童追逐篮球梦想的故事,《村小的孩子》记录了留守在村的儿童的生活、学习,也呈现了他们在与外界社会对话时的问题……

随着国家与社会越来越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而不只停留在物质保障层面, 儿童纪录片的题材或许会越来越细分,更多类型的儿童群体会进入人们视野。而纪录片工作者也在以己之力,助推儿童保障向更全面、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儿童题材纪录片的文本叙事

“所有的纪录片都由文字、画面、声音三类符号组成,媒体将三类符号‘编码’后进行传播,观众接受到信息后,再对它进行‘解码’,观众在‘解码’的过程中,便给作品赋予了新的理解。”

不同的纪录片会选择不同的“编码”方式,用不同的叙事手法表达主题。有的作品会以他者视角记录,将父母、老师等角色纳入记录主体,观察孩子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心理变化与个体成长。台湾儿童题材纪录片《遥远星球的孩子》便采用了全知视角与他者讲述的手法,通过对父母的采访,以父母的口吻塑造出影片中自闭症孩子的儿童形象。

但有的作品更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创作者更加愿意走进孩子内心,让孩子自我建构个体形象,而不是通过第三人转述。纪录片《幼儿园》便全部聚焦于小孩子,基本没有大人出镜,导演解释道:“我虽然不知道要拍什么,但是很多时候我知道不拍什么。”纪录片《我是中国的孩子》在开头时也以小主人公的视角展开影片画卷,用稚嫩的语言记录小主人公的日常生活,这种轻快活泼的影片基调本身也更吻合儿童题材纪录片的属性。

除此以外,相比其它题材,儿童题材纪录片、纪录电影,时间跨度也更长久一些。《幼儿园》的导演历时14个月,记录了一群初入学校的孩童,他们许多的“人生第一次”;《舟舟的世界》历时10个月,跟踪记录了舟舟这一患先天愚型症的孩子为梦想与现实对抗的日子;院线纪录电影《棒!少年》拍摄历时两年,也只记录下了儿童形象有限的成长印记;纪录片《零零后》更是用十年的时间,将镜头对准“00后”这一群体,见证他们的成长。

纪录片《零零后》里的“小哲学家”

教育是国家的未来之本,儿童是时代缩影的画像。儿童题材纪录片创作者要用更长的创作时间,更大的创作耐心,在有限的篇幅里洞察到儿童成长,反映出时代特征与社会发展。这是这群创作者的不易,但也意味着他们肩负着更大的使命。

纪实影像的社会责任

透过儿童与父母,可以反映家庭教育的初始影响;透过儿童与老师,可以反映学校教育的后天影响;透过自闭症儿童、弱视儿童等特殊群体,可以反映现实社会的医疗保障是否完善;透过留守儿童,可以反映片面追求城市化进程中被遗留的问题;透过少数民族儿童,可以反映现代文明普及时被重视又或忽视的民族文化传承……

总而言之,社会题材类的纪录片最可贵的品质就是时代特征,儿童题材纪录片在见证一群孩子的成长时,也见证了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揭示了深刻的社会现实问题,从而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纪录片经历了民族话语与精英思考、平民对话与纪实浪潮、市场话语与现实关注、国家话语与市场话语四个阶段。而在纪录片市场化程度愈发提高的当下,儿童题材纪录片无论在主题、纪录视角还是叙事手法上,都更加多样化,一方面在市场化进程中丰富表达方式,一方面秉承“纪录片要创造社会价值”的初心,彰显人文关怀。

智利纪录片导演古兹曼说过:“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那在中国的国家相册里,儿童形象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优质儿童题材纪录片的出现,为国家相册的存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值此儿童节之际,我们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优秀儿童题材纪录片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儿童群体,共同为儿童成长与国家未来发展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




关键词:

本网站为服务于中国中小企业的公益性政府网站,因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
精彩图文
图文推荐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