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聚闻网是聚焦国内外企业品牌新闻,关注企业最新事件和活动,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新媒体。关注品牌、聚焦商业!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 明星 >> 正文

《我是谁?》:以戏剧之光照亮数字时代孩子的困境与呐喊

Date:2025-05-19 09:55:18    来源:    作者:   访问:63   

2024年5月18日,北京鼓楼西剧场内经久不息的掌声,为抓马少年剧场第十七部原创作品《我是谁?》画下完美注脚。这部由8-13岁青少年集体创作的实验戏剧,聚焦数字时代青少年精神困境,以锋利的现实洞察刺破校园生活的表面宁静,在平行时空的镜像叙事中,将Z世代的身份焦虑化作舞台上的血色诗篇。

1.jpg


《我是谁》讲述了一堂戏剧课上,女孩吴盈姗因未能按剧本表演而遭受老师批评和同学欺凌,最终将墨水泼向同学的故事。该剧以戏剧课堂为叙事原点,通过"父母查看手机记录""朋友圈摆拍大赛""班级群谣言风暴"等多个生活切片,构建起社交媒体时代的身份迷宫。创新采用的"意识双幕"技术,放大了青少年现实世界的混乱与内心世界的挣扎——"其实我也不想跟着嘲笑她,但怕被一起排挤。""我妈妈总拿我和别人比,我只能假装开心。"这些台词并非虚构,实为创作工作坊中孩子们的真实独白。

2.jpg


演出结束后,现场掌声经久不息。不少家长表示,剧中展现的"朋友圈表演"和"网络暴力"场景令人心惊:"原来孩子关上门后,手机里藏着这么多我们不知道的战争。"一位老师感慨:"这部剧撕开了'乖孩子'的伪装,让我们看到教育中缺失的一课。"而青少年观众席爆发的自发讨论,则形成极具时代特征的群体画像:"吴盈姗就像另一个我""我们每天都在回答'我是谁',但答案总被手机里各种各样的社交软件修改"……

3.jpg


这种跨代际的热烈讨论与认知碰撞,印证了导演陈媛的创作理念:"戏剧要做的不仅是搭建桥梁,更应制造一场必要的认知地震。"这部由导演带领孩子们集体创编的舞台剧,让更多的成年人看到,孩子们的‘叛逆’背后,是无处诉说的压力。陈媛在采访中表示:"孩子们不需要被教育‘该怎么做’,他们需要的是被看见以及被认真倾听。"

4.jpg


“我是谁?”既是数字移民与数字原住民的共同诘问,更是对整个成长环境的凌厉质询。抓马少年剧场用这部充满痛感的青春启示录证明:当教育还在用标准答案规训灵魂,戏剧早已在问题现场浇筑出思考的圣殿。在这个屏幕使用时间即将超越睡眠时长的时代,《我是谁?》不仅是一声呐喊,更是一把递给每个被困在数字躯壳里的现代人的,沾着体温的钥匙。

5.jpg



关键词:

本网站为服务于中国中小企业的公益性政府网站,因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
精彩图文
图文推荐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