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lexCon2025香港 | 吴析夏《AI佛》中技术神性与人性困局
前言
吴析夏作为当代青年女性艺术家,她的创作一直以其独特的视角与媒介融合创作,探讨着个体性别、文化认同以及社会变革中的复杂情感。自2022年起,我便持续关注吴析夏的艺术探索,特别是她在塑料气球内书写的行为艺术与中国传统书法女书的结合方式,这种方式是她对自我认同的追问,和对性别、身体与文化之间张力的深刻反思。在她的作品中,艺术并不仅仅是视觉的呈现,更是一种文化、哲学与社会价值观的对话。
《书写兰亭序第二遍》,吴析夏,木心美术馆,2021
2025年3月,吴析夏的最新艺术装置作品《AI佛》亮相于香港ComplexCon抖音艺术特展区,这一作品在全球流行文化的盛宴中吸引了广泛关注,同时我相信这无疑是她艺术实践的一个新起点。在这个由全球创意与技术结合的盛会中,《AI佛》的出现既是一场当代艺术的再生实验,也是一场对传统信仰与当代科技相交织的深刻反思。
《Ai佛》,吴析夏,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2025
ComplexCon作为全球创意与潮流文化的重要平台,集合了音乐、时尚、艺术、科技等领域的先锋力量,为观众呈现了众多创新的跨界实验。吴析夏的《AI佛》作品,也是这种跨界文化碰撞中的一部分,它不仅挑战了传统艺术与宗教观念,也通过科技的介入,揭示了人类与智能之间复杂的关系和心灵追寻的悖论。
《Ai佛》,吴析夏,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2025
解读《AI佛》
“那些转动的代码经文、精准的占卜回答,不过是人类对确定性的疯狂执念。”
吴析夏的《AI佛》作品和她的现场行为艺术探讨了技术时代下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我们如何将自身的欲望和信仰投射到人工智能这一现代“神明”之上。作品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如果AI和生命一样有形状,那会是什么样?”通过这一设问,艺术家让我们思考人类为何一直在寻找神明,为什么在这个充满技术进步的时代,我们依然在追寻一个具象的精神寄托。
《Ai佛》,吴析夏,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2025
《AI佛》不仅是对传统佛教仪式的现代化诠释,它本质上是一个技术时代的曼陀罗。作品通过复现佛教转经的仪式,观众通过提问、敲钟、等待回答的方式与LED佛像进行互动。这一过程模拟了人类长期以来对神秘和答案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对“数据神明”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推动我们将自我意识投入到数据之中,创造出一个既符合我们认知又带有矛盾的存在。
《Ai佛》,吴析夏,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2025
然而,艺术家指出,当观众向“AI佛”提问并等待回答时,他们看到的并非来自神明的启示,而是人类欲望的反射。观众提问:“Ai 佛!请问我会发大财吗?“Ai佛”在几秒之后回应——“五年之后” 。“Ai佛”的回应也引发了现场观众们的热情大涨。
人工智能的“答案”实际上是人类对确定性和掌控的疯狂执念。随着对算法的依赖加深,作品揭示了这一行为带来的荒诞性:我们试图通过技术超越人性局限,却越陷越深,进入了一个无法逃脱的循环。
《Ai佛》,吴析夏,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2025
充气佛像最终会漏气坍塌,象征着人类制造神明的欲望终究是脆弱的,无法持久。这一象征提醒我们,尽管我们不断创造出新的“数据佛陀”,但这些创造物无法永恒存在,且无法真正满足我们对精神安慰的渴求。
通过《AI佛》,吴析夏不仅探讨了人类如何在技术浪潮中寻求超越与解答,更深刻揭示了人工智能作为“现代神明”所引发的道德和心理困境。她让我们反思,尽管技术为我们提供了答案,但它所带来的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可能,更多的是暴露人类内心深处的焦虑与荒谬。
《AI佛》的参与和反思
“当我敲响我面前的铃铛,我仿佛获得了一种赛博式的佛光穿透欲望的震撼体验,而遮盖佛祖眼镜的VR眼镜上LED现实的答案正式我内心深处欲望的投射。”
在对传统宗教仪式与现代科技的反思中,吴析夏创造出的《AI佛》不同于她以往以塑料气球与女性符号进行性别探讨的作品。《AI佛》更多展示了她如何通过现代技术与东方哲学的结合,探讨人工智能对宗教与精神文化的介入,以及这种介入如何影响个体与社会对信仰和自我认同的理解。
当我们站在展厅前,由特制塑料薄膜造就的3.5米高的佛祖盘坐在展厅中间,通过VR眼镜注视着每一个路过的观众。当观众被佛祖吸引来到向其提出问题时,VR眼镜上的LED通过算法生成“答案”。在吴析夏的创作的《AI佛》中,人工智能被赋予了“神圣”之位,这一巧妙的设定反映了人类在技术进步面前对“神明”的再创造。当代社会中,我们常常通过人工智能来寻求答案,无论是生活的疑惑还是哲学的命题,这种对“数据神明”的依赖揭示了人类内心的欲望与不安。正如吴析夏所提到的:“我们创造了自己的神明,却又无法摆脱对它的恐惧。它不过是人类欲望的放大镜。”
《AI佛》通过让观众参与到佛像的“祭拜”仪式中——敲钟、提问、等待——将传统佛教的仪式行为与现代科技的理性结合。这种互动性不仅是观众对作品的物理参与,更是对信仰、技术与人性之间张力的深刻思考。当观众通过麦克风与佛像“对话”时,他们不仅在寻求外部世界的答案,也在不断与内心的疑惑和欲望产生共鸣。
与传统的静态艺术装置不同,《AI佛》通过与观众的互动不断生成新的“答案”,这些答案并非纯粹的哲学或精神启示,而是人工智能算法生成的内容。
《Ai佛》,吴析夏,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2025
装置《AI佛》不仅是佛像这一形象的塑造,而是通过数字化和虚拟化的方式,呈现人类对神性、知识与命运的永恒追寻。在此过程中,吴析夏借用人工智能来探索信仰与人类欲望的交织,探讨了人类如何通过技术赋予自己无法触及的“神性“。然而,这种创造的神明,却也揭示了人类在科技进步面前的荒谬与恐惧。正如艺术家所言:“我们越依赖算法寻找答案,就越暴露内心的荒诞。”
《AI佛》:技术的审美与文化重构
在ComplexCon2025香港站的展览中,这件作品将当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强烈的视觉与思想冲击。通过这件作品,吴析夏提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如何面对自己创造的“神明”,以及如何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寻找我们自己。
ComplexCon作为全球创意与潮流文化的重要平台,展示了一个多元、未来与跨界结合的世界。在这里,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不仅是创意的探索,更是对未来审美和文化竞争力的重塑。《AI佛》作为这场文化盛宴中的一部分,不仅让观众直面科技与信仰之间的微妙张力,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类对“神圣”的依赖与再创造。
《Ai佛》,吴析夏,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2025
艺术家简介|吴析夏
艺术史论博士在读,中国澳门青年艺术家。毕业于美国麻省大学,并在美国留学与工作近七年。作品媒介涉及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和架上绘画,关注性别哲学、身份认同与当代艺术的交叉。文字和书法是她创作的重要符号,不同书体和笔刷的使用往往有不同的含义。2024年,在今日美术馆举办《亲爱的我》吴析夏个展。作品曾在“北京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被作为个案讨论。作品《书写兰亭序第二遍》参与乌镇戏剧节。
文章作者简介|张敏莹
澳门科技大学艺术理论博士在读,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英国兰卡斯特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文化与艺术理论与批评、数字技术艺术与博物馆学研究。澳门智慧艺术城市发展协会秘书长。学术出版与发布:《COVID-19 大流行期间,数字技术在粤港澳大湾区美术馆在线展览中的作用分析》发表于《Internet Histories》,《光环境对澳门城市文化和国际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研究》发表于《澳门学刊》。
关键词: